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章 漢家大將西出師,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但是,高仙芝畢竟是戰敗了,隨後被解除了安西四鎮節度使之職,入京任右金吾大將軍,節度使一職由王正見擔任。後來,天寶十一載(752年),王正見病死,節度副使封常清接任節度使之職。
作為高仙芝幕僚掌書記的岑參,751年底也回長安述職。邊疆綺麗的風光讓岑參寫下了不少壯麗的詩篇,但沒有給他帶來渴求的功業。沒有爭得軍功,還要面對天子問責,岑參的官職自然也沒有提升。朝廷派他當大理評事,是個清要的職位。
因為經歷過,所以感悟更多。岑參雖然身在長安,心裡卻還憂慮著西部邊關。朝堂之上,玄宗皇帝后期怠慢朝政,李林甫、楊國忠當道。
月滿則虧,水盈則溢,岑參也提前看到了大唐盛世背後的種種危機,滿心憂思卻束手無策。
好在岑參長安城裡有很多好朋友,閒暇之餘還能一起出遊排解鬱悶。
天寶十一載(752年)的秋天,長安城沒有比往年更蕭條一些,但多了幾個更愁苦的失意人。岑參、高適、薛據、杜甫等幾個後世人記憶中照亮大唐夜空的人,正困頓潦倒地在長安城裡晃盪,他們一起來到了城南的慈恩寺登上了孤高的大雁塔。
從塔上極目望去,周圍古寂清幽的環境一覽無餘,超脫虛空的氣氛讓岑參產生了“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的想法,想去參禪悟道、追求無邊的佛法。
但岑參終究不是一個適合青燈古佛的人,那不過是無奈中的牢騷而已,塞外的風、天山的雪、輪臺的月都在等著岑參書寫自己的壯麗呢!
這個機會很快就來了,天寶十三載(754年),36歲的岑參再次出陽關奔赴邊塞,這次是追隨封常清。
封常清曾經是高仙芝的節度判官,賜紫金魚袋,岑參第一次出塞就是在封常清手下工作。後來,封常清為安西副大都護,攝御史中丞,持節充安西四鎮節度、經略、支度、營田副大使,知節度事。天寶十三年,封常清入朝,攝御史大夫,賜給一子五品官,賜第一區,去世的父母皆贈封爵。不久,北庭都護程千里任右金吾大將軍,朝廷命封常清權知北庭都護,持節充伊西節度等使。
封常清賞識岑參的能力,讓他擔任自己的節度判官,比岑參之前掌書記的職位可高出不少。
岑參兩次出塞投身戎幕,對邊塞的戰爭生活及邊地的風光有獨到的體驗,共創作了七十餘首邊塞詩,從各個角度描寫了西北邊塞的風土人情邊塞戰爭和軍隊的日常生活,以及從軍士人的精神風貌。
岑參對戰爭的態度與高適有所差異,他沒有高適對戰爭做深入的剖析與冷峻的省思,因而其詩中也就罕有高詩那種對邊戰中社會矛盾的揭示。岑參是以盛唐時代的民族自豪感、奮進開拓精神和英雄主義態度來看待戰爭的。他的邊塞詩充滿了張揚的時代精神、民族精神和生活激情。
再一次出塞,有了上一次的經驗,岑參對北庭的生活還算適應。北庭幕府的軍事實力十分雄厚,威震西域小國。西域小國紛紛依附大唐,謀求大唐的庇護。岑參在這裡感受到了泱泱大國的豪氣,似乎看見了光明的未來。岑參到達北地不久,武就也來此任判官。
當感受不到艱苦,人的心情也會好轉起來,在這裡,岑參寫了很多鼓舞士氣的佳句。岑參對征戰的艱苦、勝利的歡樂,都有了比較深的體會。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封常清出兵西征,岑參創作了後世廣為傳誦的《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