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心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章 夜夜泣胡笳,穿越遇李白,樂從心來,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56歲那年的冬天,年近花甲的駱賓王回到長安。吏部按績考核,量功補過,授予他一個武功縣主簿的職位。
就在武功主簿任上,駱賓王的寫下著名長詩《帝京篇》,詩的前面附上“啟”,投贈給當時的吏部侍郎裴行儉,傳遍京畿,“以為絕唱”。
“山河千里國,城闕九重門。”
“同心結縷帶,連理織成衣。”
“翠幌珠簾不獨映,清歌寶瑟自相依。”
全詩不僅描繪了帝京長安的繁華,以頗多壯美之詞,顯示出大唐帝國的強盛和蓬勃向上的時代風貌,同時也提出了“未厭金陵氣,先開石槨文”居安思危的警示,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
不久,駱賓王調任明堂縣(今陝西西安市南草場坡東)主簿。明堂是京縣,駱賓王的官階和待遇有所提高。這年底,母親病故,駱賓王離職守孝。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駱賓王被提拔重用,擔任御史臺侍御史。
這是駱賓王一生中最高的職位,是“糾舉百僚,推鞠獄訟”的朝廷監察官。駱賓王以剛直不阿、疾惡如仇的態度治事,自然受到別人的忌恨。
就在兩年前的上元二年,唐高宗李治的病情加劇,朝政基本都由武則天主持。高宗的病情,在史書記載是患風眩頭重,目不能視,後期基本失明瞭。這一病症今天的研究者大多認為與心血管疾病有關,而且很可能是一種家族遺傳病,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時也犯過這病,可能李家有這病的傳統,只不過高宗的身體不如征戰沙場多年的李世民,顯得十分突出。
隨著時間流逝,武氏權傾朝野後,不斷打擊李氏和朝臣,為改朝換代鋪路。駱賓王感覺到武氏有極大的野心,上疏論事觸忤武則天,遭人誣陷,被以貪贓罪名下獄。
此時,離駱賓王上任侍御史還不到半年時間。
監獄之中,每日夕照的時候,秋蟬悲鳴時斷時續,如同靈魂的拷問。駱賓王懷著一種“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姿態,寫下了《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整首詩託物寄興,借蟬自喻。蟬兒居高飲潔,品性高雅,但卻受到秋風秋露無情地摧殘,使它欲飛不能,欲響無聲。“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這呼喊,憤怒中飽含著絕望。
駱賓王在獄中關了將近兩年,調露元年八月,唐高宗立英王為皇太子,大赦天下,62歲的駱賓王才遇赦出獄,但沒有官復原職。第二年夏天,朝廷把他謫貶到東南邊遠的臨海(今屬浙江台州),擔任一名小小的縣丞。
五月初,駱賓王攜家眷、扶母棺,南下,長安城內的文人學士、故友至交,紛紛為這位文壇領袖送行。
七月初,駱賓王回到故鄉烏傷,受到親友鄉賢的熱烈歡迎。在故鄉,他為母親舉行了正式的葬禮。
喪事結束以後,駱賓王就去臨海赴任。大約八月中旬,駱賓王到達臨海。他原打算到任後即藉故離開仕途,過遁跡山林的隱居生活。
到臨海不久,駱賓王寫過《秋日山行簡梁大官》一詩:
“束馬陟層阜,回首睇山川。攢峰含宿霧,疊巘架寒煙。百重含翠色,一道落飛泉。香吹分巖桂,鮮雲抱石蓮。地偏心易遠,致默體愈玄。得性虛遊刃,忘言已棄筌。彈冠勞巧拙,結綬倦牽纏。不如從四皓,山中鳴一琴。”
這首詩寫出了他的想要寄情山水,但又心有不甘的情緒。
也許是世事往往不盡如人意,也許是大唐正在醞釀變故,駱賓王在臨海一時無法脫身。
他在《久客臨海有懷》中寫到:“天涯非日觀,地屺望星樓。練光搖亂馬,劍氣上連牛。草溼姑蘇夕,葉下洞庭秋。欲知悽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