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帕望明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在古代行商這些年_6,在古代行商這些年,手帕望明月,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我們四郎從南方帶回了新鮮的吃食,這會兒正在做,做好了定給鄉親們嚐個鮮,只是現下都先回去吧。”
三娘這番話是宋菽教的,她不遮不掩,直言有新東西,可卻不給他們看。這些跟來的村民本就是抱著好奇心的,這麼一聽,心更癢了。
可三娘不為所動,阿南雖擔著面,腳步卻很靈活,三兩下閃進門裡,三娘和六娘把門一關,擋住了一眾好奇的心。
作者有話要說:宋菽要做什麼呢?猜猜看
注:作者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查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上記載:“面以糟發脹者,能發病發瘡(症)。”這裡的糟指的是酒酵和酸漿酵,然而找不到具體是什麼樣的症狀,以及為何如此,古代好幾本醫書中都認為麵粉有微毒(還有認為北方的麵粉無毒,南方的有毒,也是很迷),作者不懂醫不太明白緣由,但既然醫書裡這麼寫,肯定是有緣故的,所以還是用了酸漿酵發麵能發瘡的設定。如果有懂行的讀者大大,能不能給科普一下呀?(ω)?
謝謝支援,麼麼噠~
第3章第三桶金
這天相河村村民聊的最多的,就是宋菽那神秘的從南方帶回的吃食。
訊息很快傳遍了村裡上下,就連臨村都有不少人聽說了,甚至還來相河村的親戚處打探。有人好奇,有人不屑,七嘴八舌什麼言論都有。
而宋家一概不知,阿南幾人在宋菽的帶領下忙得熱火朝天。
“阿兄,我照你教的說了,他們都吵吵著要來看!”六娘一回家就鑽進灶間,跟宋菽表功。
宋菽如她所願誇了幾句,又跟挑著面進來的宋阿南道了聲辛苦。阿南還是一樣沉默,聞言也不回答,把麵粉放下便去看著柴火。
燒柴的洞裡乾淨了許多,裡面的草木灰被宋菽悉數掃出,放到了鍋裡煮。
三娘不明白,問了宋菽說是在煮鹼水,他說加了鹼水後發出來的面更松更軟,能中和麵的酸味,做出來的白饅頭比麵餅子好吃一百倍。
三娘似懂非懂,只知這白饅頭她從未聽過,果真如四郎所說,是新奇的吃食。
麵肥發麵法在這個時代還沒有,這裡普遍用的是酸漿酵,只是成本高,效果一般,這大約也是麵食總遭嫌棄的原因之一。
如果要讓麵糰自然發酵,需要在無氧的環境裡放上一整晚。
宋菽嫌太慢,打算悄悄做個弊。他到房裡轉悠了一圈,趁著沒人,從空間裡拿出一小包酵母,又把塑膠包裝換成麻布口袋,這才又往灶間去了。
灶間裡,阿南、五娘和六娘各分到了一坨麵粉。三娘要洗衣裳,便沒有參合。七郎還小,跟在宋菽後頭轉悠,要他抱起來看阿兄阿姐們在幹嘛。
揉麵的三人聽宋菽指揮,在麵粉中加入酵母和晾涼的鹼水,開始搓揉。
聽三娘說過,宋阿南剛來時可謂五穀不分,但勝在勤快,如今揉起面來有模有樣。他力氣大,分到的麵粉也最多,很快,麵粉便在他手中從絮狀變成了團狀。
揉麵的工作不難,幾人都是熟手,宋菽沒啥需要多說的,乾脆也自己弄了麵粉來揉,後來六娘累了,便把她的也接了過去。不多會兒麵糰成型,都被放進一個大瓦缸裡,蒙上布發酵。
“阿兄,你剛剛加進去的叫什麼?”
“酵母。”
“那是什麼?”
“呃……能讓麵糰發酵的東西。”
“南方人都用這個?”
“也不是,我偶然從……呃,一個海外來的商人處得來的。”
“他從哪裡來的?”
“從……嗯……扶桑。”
六娘煞有介事地點頭,這個地名她聽都沒聽過,阿兄果然了不起。她問夠了,見家裡暫時無事,便帶著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