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節,農家子科舉養家(種田),當歸矣,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迴圈不失。你惹怒蝗神,不怕果報嗎?”

第22章 當眾拜師

空氣突然安靜。

頂著譚縣令和顧儀兩雙精光內蘊的眼,顧玉成脊背都涼了一瞬。

這時代的人們,認為各種災禍都是上天降下的懲罰,蝗災也不例外。

從破壞性上講,蝗災甚至比水災還可怕,翻看歷代蝗災的描述,經常能看到兩個字“蔽日”。這種規模的蝗蟲橫掃而過,不但草木莊稼為之一空,連牛羊馬驢身上的毛都能被啃食乾淨。

水來土掩,火來水滅,蝗災卻讓人束手無策。因為它諧音“皇”,又被稱為“蝗神”,老百姓不敢去殺,反而供奉蝗神,希望來年能平安。

前朝曾有大儒火燒蝗蟲而食之,並說“此物若有靈,當食我”,然後活到了七十多歲壽終正寢。這件事給了滅蝗派極大的信心,本朝也曾燃火把滅蝗,效果顯著。

都科學滅蝗了,怎的忽然又說起因果報應來?

這告示不是譚縣令貼出來,號召全縣有志之士獻計獻策,滅蝗蟲保寧安的嗎?

但是現在這氣氛明顯不對,顧玉成也不敢硬懟,略一思量,正色道:“蝗蟲過境,寸草不生,是害人;殺蝗蟲,吃蝗蟲,是救人。人和蟲比,自然是人更寶貴。如果能救更多人,惹怒蝗神也在所不惜。”

“小子不才,曾聽聞佛家有捨身飼虎、割肉喂鷹的善舉,都是為了不讓其傷人。與之相比,區區蝗蟲又算得了什麼?”

“捨身飼虎,割肉喂鷹。”顧儀唸了兩遍,道,“這說法甚是新奇,我自認遊歷四方,又博覽群書,竟不曾聽過佛家有這般道理。可見天外有天,學海無垠啊!”

顧玉成掐著手心,背上都冒出了冷汗。

他知曉歷史拐了個彎,也在盡力瞭解這個時代,但以一人之力,哪裡能面面俱到?恐怕是不小心把後世的佛教理論說出來了!

正自緊張,就見一個面色微黑的中年人站出來道:“顧先生過謙了,鄉野小兒,哪裡能和居士相比?”又轉向顧玉成,一臉嚴肅,“聖賢有言,清靜無為,方可大治,你這又是滅蝗又是吃的,豈不有違聖賢教導?”

顧玉成被這問題噎了一下,心說你有本事倒是不吃飯啊,臉上卻極力淡定,道:“此言差矣。所謂清靜,在心不在跡,不信請看——”

他邊說邊伸出手,將一朵重瓣的花彈落下來,看著那花在半空中悠悠地打了個旋兒,飄落在地,問那中年人:“是花動,還是風動?”

中年人:“……”

這中年人正是長松書院的陳夫子,他站出來是想在清泉居士面前露個臉,最好能搭上關係,而且顧玉成年紀不大,連秀才都不是,能有什麼學問?不過是碰巧罷了。

陳夫子信心滿滿站出來,沒成想當場被問住,臉色越憋越紅,終於在漸漸響起的私語聲中回道:“花動,風也動。”

“非也,”顧玉成擺擺手,“是心動。只要心不動,就是靜。”

陳夫子當場被後世經久錘鍊的理論拍在地上,一張臉憋成了茄子色。

篤時學堂的張夫子和忘憂學堂的劉夫子對視一眼,不約而同剎住了上前的腳步。

三家雖然經常互別苗頭,但彼此水平多少都清楚,陳夫子吃了癟,他們也未必能在這野路子少年手裡討到好。

譚縣令看得好笑,暗道這顧玉成雖不是秀才舉人,卻著實機靈聰敏。自己心動或不動,當然是自己說了算,按他這理論,哪怕燒殺蝗蟲,也能說心靜如水,清靜無為,雖有狡辯之嫌,卻合他老友的口味。

果不其然,顧儀連說三個好字,朗聲道,“你這少年真是有趣!”

他曾在朝為官,又多年遊歷,看人眼光犀利得很。自打那獻方子的人一進來,他就發現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以夏天的名義

折枝桂w

觸手可及

無色界定無色界定

穿書七零,俏知青手握空間嫁軍官

菱溪

穿成女主女配的惡毒娘[穿書]

小小小邪子

永無寧日[無限]

三千世

王爺是個夫管嚴[重生]

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