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節
當歸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3節,農家子科舉養家(種田),當歸矣,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前朝的最後一名狀元,就是冒籍考了秀才,併為此付出慘痛代價,直到四十多歲才重新下場,艱難考中狀元,一雪前恥。
顧玉成沒有條件科舉移民,一步一步從清平縣考出來,對這些自無所知。他端坐在靠前的桌案,微微垂眸,直到試題發下,才開始慢慢研墨。
這次殿試,就是他決定命運的最後一場考試了。
第57章 年輕探花
殿試題目考的是邊務。
近年來邊境並無什麼大小戰事, 看起來相當平順,然而內裡暗潮洶湧, 特別是西南地區。當地數十萬蠻夷早已歸順, 卻屢有不臣之心, 去歲只安民官就換了三個, 也不過勉強支應。
寶華天子在題中講完自己如何效仿三皇五帝,勤政愛民, 夙興夜寐之後,便將問題拋給新科進士,“所謂差強人意者, 何也?”
他一個天子已經盡心盡力了,邊務仍不過勉強令人滿意, 這是為什麼呢?
當然是因為站在朝堂上的人沒有盡到為臣之道了!
作為一個日常破題的人, 顧玉成迅速得出結論,然後開始打腹稿。
天子已經在題目中將自己摘乾淨了,他一個連官員都不是的進士, 更不能加以指摘。但是全推到朝臣身上吧, 閱卷的幾位恐怕不能滿意,少不得落個媚上之嫌。
顧玉成思量半晌, 決定化實為虛, 轉到德行上。
什麼是德?聖天子所行之事,遵循聖賢之道,就是德,而邊境蠻夷無信無義, 就是失德。如此立下正反兩面,分別誇讚痛斥了二百多字,顧玉成話鋒一轉,開始起講如何讓聖人之德恩澤到邊境地區。
“故特謂之曰:欲彰文德,首在教化……”,不但要深入邊境教化蠻夷,也要選拔當地人來京師沐浴天恩,如此有來有往,才是長久之道。
其次是武德,槍桿子裡出政權乃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只有兵力強大,才能震懾四境,使民無憂。“竊自觀古今經緯,莫如昔以武靖邊……”
顧玉成雖宅,也是為了趕考走過上千里路的人,對沿路風土人情有一些瞭解,加上從前積累,又把交通、氣候、經濟的影響列出來,如此文武配合,條陳分析,分論點之下層層鋪陳,引經據典,排比論述,紮紮實實撐起了兩千餘字。
他通讀一遍,發現大致脈絡還是暢通的,刪改兩處便總束結尾,展望四海來朝、萬夷臣服的盛世景象,與破題之句遙相呼應。
完成初稿已到中午,顧玉成和其他進士一起,非常優雅地少少用了些飯,便開始修改文字並檢查各種避諱,包括國諱公諱聖賢諱等等。
本朝對避諱並不特別嚴格,比如父祖名中帶“仁”,孫子也可做仁義文章,不會出現李賀那種因父親名“晉”就不能考進士的鬧劇,只要用同音字或缺筆畫的字替代即可。
顧玉成家是爺爺輩逃荒來到溪口村的,祖上已不可考,私人避諱也相應不多。饒是如此,他還是認認真真檢查數遍,正著倒著都確定沒問題後,才提筆謄抄,堪堪在卯時末寫滿考卷。
顧玉成放下筆,靜待墨跡晾乾的時候,不遠處江星漁起身交卷。不知是不是錯覺,顧玉成總覺得這位才子盯了他好幾眼,彷彿在問他要不要交卷。
殿試的時間也是一天,考生可以寫到亥時左右,等發下的三支蠟燭都燃盡再交卷。但是除非實在憋不出來,一般沒人交那麼晚。
畢竟考生考完就能休息,閱卷官卻需要在收起卷子後熬夜奮戰,趕在第二天中午之前排出名次。考生耽擱越久,閱卷官便越辛苦,哪裡有心情細看最後交上來的卷子?
兩刻鐘後,墨跡早幹得徹底,顧玉成便收起卷子,安安靜靜地交了卷,在內侍帶領下與其他進士一同離開。
他沒什麼同窗好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