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28章 斬殺林邑王,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傷的效果很差,只能是臨時加點鏽鐵釘鐵屑碎石,增加破片數量。

但最多也就幾十個碎片,炸開後彈片砸不到人就沒效果了,只能指望火藥那點爆破氣壓把人震出點輕微內傷。

不過,這樣的兵器,用來給騎兵反大象,還是比較靈活的,可以作為一個有力補充。

首先這種鐵罐只要點了導火線後,稍微吹幾秒,扔出去,導線燒完了才會炸,所以出手的時候沒有怪叫巨響,也就不會驚嚇到擲彈兵自己的馬。

而之所以這種兵器成型後用的是鐵罐而非陶罐,也是因為引信問題上走過彎路——李素一開始拍腦門,被後世的《赤壁》電影誤導,覺得擲彈兵直接用陶罐裝藥就行了,還省錢。

結果這種武器的第一次實戰,就吃了虧,啞彈率極高:

因為這個時代還沒有“觸發式引信”,都是要點了導火索燒到彈體上才會炸。砸在地上的那個瞬間、撞擊本身是不會導致彈藥爆炸的。

陶罐裝藥的結果,就是落地還沒爆,罐子先碎了,火藥撒了一地,導火索好不容易燒完,只能引爆跟導火索黏連在一起的那一丁點殘餘火藥。

李素這才把異想天開的陶罐擲彈兵淘汰了,乖乖用摔不碎的鐵罐。

不過,因為這種兵器本來不是給騎兵配的,還有鐵殼,所以稍微有點沉重,一個至少有三四漢斤。

守城的時候有落差優勢,還能稍微丟遠一點。騎兵在馬上還沒法雙手扔實心球那樣扔,最多隻能是單手投鉛球的姿勢,李素在趙雲出征前測試了一下,最多也就丟二三十步遠。

這個距離太危險了,不利於騎兵對大象放風箏。所以李素當初的第一反應,就是要加大甩動力臂,便於發力扔得更遠。

比如裝個手榴彈柄,或者向投石兵那樣弄個投石索把鐵罐甩起來……

一番對比實驗,李素當時最後選擇了投石索結構。主要是這玩意兒古人接受度高,加工起來也方便,幾根繩子做個網兜套在鐵罐外面就行了。

不過實際使用測試當中,也出現鐵罐形狀不規則、投石索網兜在出手時不易把鐵罐在最佳位置甩出等等麻煩,好幾次都甩偏了,就跟鐵餅運動員多轉了幾度角,最後落地時能差很遠。

最後,居然還是趙雲自己看李素很苦惱,幫他給出了臨門一腳的建議:那就別費勁搞重複利用式的網兜了,直接一次性網兜!套上就拿不下來那種!使用的時候多甩幾圈,加速到足夠快時,算好角度直接脫手,把繩網兜跟鐵罐一起扔出去!

李素一想對啊,他居然被傳統投石索兵器的固化思維給限制住了!

傳統投石兵的投石索要重複利用,那是因為單塊石頭殺傷力極為低下,所以需要反覆持續的火力輸出。而且石頭便宜,比繩網兜都便宜,那當然是便宜的部分一次性,值錢的部分重複利用。

但現在要丟的是火藥鐵罐,彈藥比投射器值錢多了,彈藥都用得起,還省什麼投射器?一次性不就好了!穩定性第一!

想到這兒,當時李素腦中豁然開朗,就想起了他前世看過的二戰時期反坦克戰史:

1941年初,蘇芬戰爭持續期間,芬蘭人為了提高“沒落托付雞尾酒”的反坦克射程,提高反坦克手的生存率,就把古代投石索跟燃燒瓶結合起來,用可重複利用投石索甩瓶子增加射程。

但這種“節儉”的做法顯然導致了可靠性下降,實際上依然導致反坦克手出手遲緩,多了不必要的傷亡。

後來美軍學去了這一招,開發制式的反坦克粘性炸彈(就是《英雄連》這些遊戲裡被稱為“襪子”的反坦克炸彈)。米國人財大氣粗,當然以作戰效率為第一,完全不考慮成本。

“襪子”黏彈也需要柔性甩柄增加投擲慣性和射程,但米國軍火商就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