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47章 七十萬人的大決戰,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事實上,要是李素此刻也在場的話,聽到這番君臣奏對,那一定會驚歎於歷史的慣性:黃權這規劃,不就跟歷史上夷陵之戰前勸劉備的話術如出一轍麼?
歷史上的夷陵之戰,黃權也是認為漢軍出三峽、順流而下,易進難退。所以在確保突破峽口險要之前,主力不該全上。先上去一波試探一下,打回來了就再從長計議。
可惜,歷史上的劉備被仇恨衝昏了頭腦,還對外部環境變化有期待,急於求成。
此時此刻的劉備,卻沒有那麼急於求成。
更關鍵的是,劉備如今身邊的幕僚團隊也空前強大。魯肅法正這些人在快速評估了一下之後,也覺得黃權這個計劃很合理。
黃權跟隨劉備以來,參加過一些軍事行動,有點軍事謀略貢獻,但終究不能獨當一面。現在讓他作追擊先鋒的參軍,剛好人盡其才。
“陛下,臣等也附議,如此分兵,正好進退有據,足可立於不敗之地,就算曹操誘敵有詐,也能及時提防。”
“那就依卿等之議。”劉備點頭,在文臣的一致勸說之下,總算採納了這個建議。
表示他會帶領二十二萬步兵,緩緩而進,跟曹操保持一個縣的距離,慢慢追,留足反應時間。即使遇到突發意外,也能立刻由攻轉守,火線施工。
曹操撤退時是會搞焦土策略的,破壞一切防禦工事。但劉備手上有諸葛亮和高順挖運河三年練出來的工兵部隊。這個工兵部隊的潛力,始終是超出曹操想象的。
只要給劉備一到兩天緩衝時間,他自忖憑這二十萬大軍,可以就地在平地上挖築出一大片營壘工事!
到時候,還是可以隨時變野戰為攻營戰,有防線陣地依託,二十萬人哪怕懟數倍之敵都不怕!
何況,真到了那一刻,劉備都不用親自打防守反擊全殲曹軍,只要黏住曹軍廝殺個十天八天,最多半個月。
等諸葛亮、趙雲、李素三路援軍,從東北南三個方向包夾過來,把曹軍全部圍困在譙郡戰場上。到時候,整個譙郡就是數十萬曹軍的覆滅之地。
當然了,打仗就會有風險。劉備這一手拖延待援、熬過敵我兵力集結期時間差的做法,終究是屬於“分進合擊,外線戰略”。
而外線打內線的優劣勢,諸葛亮早就在他當年河內戰役時寫的軍事著作《兵法.內外篇》裡面,就總結過了。那本兵書不對外傳播,但劉備作為皇帝也是看過的。
內線的優勢,是可以“管他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集結兵力,打個時間差,把包抄進攻的外線敵人各個擊破,形成區域性戰場優勢兵力。
具體到眼前這最後一戰,如果趙雲冒進,救主心切,說不定會被曹操轉向迎擊、包圍。
但以趙雲之勇,而且全軍騎兵,劉備相信就算遇到這種情況,趙雲絕對可以輕鬆突圍。
至於曹操想往南提前迎擊李素,或者往東迎擊諸葛亮、周泰,把這兩部的任意一部提前打時間差吃掉……
呵呵,劉備是絲毫都不擔心。他知道以李素和諸葛亮的謹慎和智謀,曹操和郭嘉用計用出花來,也不可能逮到這樣的機會。
把細節都磋商清楚之後,連帶著帶兵將領人選和各部兵種構成都商議完,劉備總算身心舒坦,淡定地正式下令:
“那便一切依計而行,先鋒騎兵,分為兩部,中軍原有的騎兵,由黃老將軍帶領,雲長從河北派來增援的騎兵,由伯起帶領。
他們二人共領騎兵四萬,以公衡為參軍,咬住曹軍後隊,試探撤軍虛實。朕親率主力二十二萬人隨後。與伯起保持一到兩日的行軍路程差,依次而行。”
眾將眾臣各自領命,部署兵馬不提。
次日一早,黃權就跟著黃忠、馬超一起先行出兵,追擊曹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