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07章 尤里卡時刻,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結果在船上趕路那幾天,因為無聊,加上行船很穩不顛簸,李素自己拿出木頭圓規和木頭的三角板、尺子,用他自己那點中學程度的幾何和空間想象力,回憶著前世逼站上偶爾看到的樣子,就作出了好幾張圖。
如今只要拿來一一試試,就知道哪個好了。
至於作圖的思路,其實也很簡單,無非就是要確保先在紙上畫出一堆蜂巢狀的正六邊形,然後在每組品字形的三個正六邊形裡面畫一塊山文甲甲片,確保每個方向上對稱、而且甲葉的人字形筆畫寬度要剛好達到六邊形蜂巢格的一半,這樣最後“四片拼三個六邊形”的過程中,才不會有漏縫,也不至於太寬了無法插到一起。
最後的就只是對甲葉的三條筆畫的末端鉤狀造型進行微調,確保相互能鉤住、鉤得儘量踏實而又不交疊——這也是李素的幾份圖紙上,唯一有差別的地方,因為中間的人字形筆畫部分都是一樣的,嚴格按蜂巢六邊形寬度一半做,不會有區別。
張裔自己雖然不會射擊,但也看得出好壞,一看李素這個圖是用炭條木圓規畫出來的,非常對稱,粗細剛好,就知道肯定不錯,連忙叫來工匠們先手動裁切一些完全一樣形狀的錫片,嘗試拼接,然後再選效果最好的來開模衝壓。
錫是非常軟的金屬,很適合做機械結構實驗,試好了哪個可行,也免了白白開模浪費。
工匠們也非常認真,一板一眼嘗試,僅僅半天時間,就選出了李素圖紙中拼接嚴絲合縫程度最好的一個方案。
“啟稟校丞,這第四張圖上的甲葉造型,最為契合,甲葉與甲葉兩兩交疊之處,連針都插不進去,只有三片甲葉相交的點,才能勉強插最細的縫衣針,但箭頭是絕對射不進去的。而且這種甲最後還要在背面縫製一層皮革,到時候這些細小的三叉孔正好用圓底銅釘針釘在皮襯上。”工匠們讚不絕口地嘉許這套方案的可行性。
張裔頗為驚喜,也連連盛讚使君高瞻遠矚、無所不能,立刻安排工匠們準備衝壓模具。
李素提醒道:“不光是模具的問題,你們如今用來加工甲葉的水車鍛錘,也有很大問題,都要調整。
我雖然不懂太多,好歹也知道鍛錘要的是慢速大力、如果衝擊太猛大片厚實的胸甲很容易斷裂,所以要壓力大、速度慢,慢慢碾。而衝壓甲片需要的是快速小力,甲葉薄小,力大也不會碎,需求量大,所以要儘量加快生產速度。
所以水車跟大力慢速鍛錘配合時,用的是減速加力的舵鏈傳動系統,水車跟小力高速衝壓錘配合時,用的是加速減力的舵鏈傳動系統。前者是水輪一側的舵齒少、後者是錘頭一側的舵齒少。你們連這些都沒考慮過,也沒考慮通用性的問題,就敢隨便開工,這效率得多低?”
李素這番當頭棒喝,用語言描述看起來比較難懂,但實際上只要騎過腳踏車的都知道——腳踏車就是腳踏板軸上的齒輪齒多,車輪軸上的齒輪齒少,所以腳踏板踩一圈輪子能轉四五圈,那是個加速變速器。
李素要把鍛壓大件的改成衝壓小件的,也要把大小齒掉個頭,這樣才有效率。
張裔覺得使君說得很有道理,字字珠璣,也連忙安排實驗。短時間內重新制造傳動舵齒輪子來不及,他們就先用土辦法,把錘頭和水車軸上的大小舵齒輪換了個個兒,這樣就直接把變速箱倍數反過來了,比如原先是減速四倍現在就成了加速四倍,一來一去差十六倍。換好之後衝壓錘頭的運動速度瞬間飛起,比小雞啄米都快,跟縫紉機點頭似的。
有了這些保障,“山文甲”基本上可以確信無疑地造出來了,雖然山文甲的防禦力不如鋼質胸甲板甲,但好處是不影響活動,可以用在肩臂腹背和雙腿甲裙上,這樣打造出來的精兵才沒有防禦死角。
這兩種鍛造衝壓機器,歷史上在歐洲文藝復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