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73章 噴瘋了,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過,也就這麼微微一瞬了,他這次來,各方面都是做了準備的。

畢竟他是諸葛亮嘛,傅幹讀書再精熟,也就讓他猶豫多思考幾秒,起不到更大作用了。

諸葛亮侃侃而談:“傅參軍頗諳史料,對成帝陽朔年間所載大事,與亮所知相同。但傅參軍可知,二百年來,黃河在銀川盆地、乃至河套朔方,多次改道究竟是如何改的呢?”

傅幹直接懵逼了:“改……黃河改道?自古只知黃河下游改道,但自雒陽孟津上游、有陝峽夾束河道,從不知上游也會黃河改道。”

諸葛亮搖頭嘆息:“黃河上游當然也會改道,只有那些群山夾束的所在,河床堅硬,才難以改道。一旦河流從群山中衝出,進入低窪肥沃的盆地平原,又沒有農耕百姓常年維護水利,一旦河床淤泥堆積,漸漸高於兩岸,改道乃是自然之理……

甚至我們可以推測,成帝年間設定典農北城,此後逐漸荒廢,固然有兩漢之交時、涼州隗囂被光武帝平滅後,隗囂殘餘荒廢地方。

可如果以銀川郡土地之肥沃,在朝廷官府失去對地方控制之後,就該繼續屯田自給,連稅賦都不用繳納了,豈不美哉?

連這麼優越的統治條件,當地都漸漸荒廢屯田,顯然就是因為年久無人組織興修水利疏浚堤岸,導致黃河改道沖毀良田家園。如今銀川郡東的若干淤湖即可為證,我此行帶來了地圖……”

傅幹不知道怎麼反駁地理部分,只能像是抓住救命稻草一樣,就事論事地挑其中幾個歷史學的點反駁:“隗囂覆滅之後,典農北城荒廢或許與羌胡、鮮卑坐大有關。說不定是當地的漢人屯民不堪遊牧自擾,順著黃河退回金城郡……”

諸葛亮:“不可能,典農北城徹底荒廢不是在後漢初年,而是明章二帝之後,當時大將軍竇憲已經遠破胡虜,破北匈奴至燕然山,《東觀漢記》明確有載,所以別推給遊牧為害,就是黃河改道,我還有別的證據……”

諸葛亮說的《東觀漢記》,傅幹當然沒看過,因為那是寫《漢書》的班固死後發生的事情,傅幹這種民間讀書人,當然只能看到已經蓋棺定論的前代史料。

竇憲討伐北匈奴到燕然山時,帶的就是班固,班固怎麼可能留下任何只言片語寫他自己死後發生的事情?

而如今的《東觀漢記》材料原稿全部掌握在蔡邕和蔡琰父女手中,傅幹再想“飽讀史書”也沒法讀了,你拿什麼“自古以來”?

諸葛亮輕鬆又虐了幾個論點後,言之鑿鑿的說:“……上面這些且不論,黃河改道究竟是怎麼改我們也可以先不提,單說四夷土地唯有德者居之,漢人開墾治理,使之成為熟地,方才值得劃入疆域。

若如遊牧逐水草而居,掠土地而不知養,一味索取,何談疆域?銀川郡之地,就算曾經有人屯田,在水利失修時,也已經淪為無法居住的不毛之地。是馬伯起將軍重新帶著徭役屯民來重修水利、整頓田畝,才使此地成為熟地,劃入銀川郡明確邊界,有何不可?

北地郡以西原本自古並無郡縣,邊界模糊不清,此次在其西、蘭州郡之東設新郡,以農圈牧,確權明責,定紛止爭,豈不美哉?”

傅幹越說越無語,覺得自己實在是孤陋寡聞,都不知道怎麼反駁了。不過他還算腦子比較軸,就事論事公允地為呼廚泉最後爭取了一下:“可是……就算這些都全對,黃河在銀川郡改道的時候,未必往東改了,這個……”

諸葛亮:“且不說我剛才已經論證了,不管黃河往東還是往西改,都不影響我們今天的結論,黃河的失修改道已經讓當地重新變成了無主之地。不過你非要辯這一點的話,也行,我教你一些水利物理的常識……”

諸葛亮滔滔不絕地恨不得從“北半球的地轉偏向力該如何影響河流沖刷河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縱寵金牌妖后

虛妄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