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5章 兩斬蠻王,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那一曲突騎已經從數個缺口衝入營中,開始趁亂抵近亂射,抽出馬刀砍殺,一時間酣戰連連,殺聲震天。烏桓突騎並不慣用長槍衝刺,多半都是三十步以內的騎射殺敵和馬刀順勢拖割。

趙雲卻一改身先士卒的狀態,而是督陣觀察了一會兒,看清了對面部隊的構成,才挑選了一處重點攻殺。

“楔形陣,目標右翼龍泉山麓的側營,隨我衝!”

趙雲銀槍一揮,白馬當先躍出,後續數千突騎緊隨跟上。

敵眾我寡,雙方兵力相差十倍,如果全線開花正面硬衝那肯定是送死,就算這些烏桓突騎再久經戰火經驗豐富也沒用。

所以趙雲只對付敵軍一部,他知道五六萬敵軍是沒法集結到一個點上來跟他打的,所以在區域性戰場上,他的兵力劣勢最多也就是一打二或者一打三。

而被他選中的這個倒黴蛋,正是劉焉的心腹王累。他的營區位於大軍的最東面,背靠著龍泉山東麓的山坡。王累麾下計程車兵,正是劉焉花大價錢招募的一萬名青羌、叟人蠻兵。

趙雲之所以選中他,是因為透過剛才短暫的觀察,發現這些蠻兵裡面幾乎沒有長槍兵,而是刀盾和其他短兵器為主。

沒辦法,益州的蠻兵,幾乎都是山地戰擅長型的兵種,哪怕青羌兵,名字裡帶著個“羌”字,但是跟涼州那些擅長騎兵作戰的羌兵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益州的青羌,就是後來的“青唐羌”,位於四川和青海交界的青藏高原邊緣——稍微有點地理常識的都知道,後世在四川的西北部,還是有些行政區劃是藏、羌自治的,劉焉的青羌兵就是那地方來的,所以也是短兵器為主的山地戰高手。

相比之下,劉焉那幾萬流亡雍涼漢人組成的“東州兵”,反而是弩兵、長槍兵俱全,列陣反制騎兵很有一手。趙雲既然發現了這個特點,當然要挑不擅長剋制騎兵的軟柿子捏了。

青羌兵號稱劉焉帳下第一精銳,可今天沒有山地戰給他們打,他們得專業不對口地到眉山平原上反抗騎兵衝鋒,只能聽天由命了!

“快!快列陣頂住!趙雲襲營,人馬不過我軍十分之一,拖住一刻鐘,程治中的援軍就會來助戰的!”王累看著趙雲親自衝殺過來,慌得連忙給身邊具體帶兵的蠻將鼓勁助威。

今日帶領這一萬蠻兵的主帥,乃是陰平郡的兩位蠻王,分別叫楊駒和強端,楊駒領叟兵,強端領青羌兵。

他倆也是拿錢辦事,受王累鼓舞,抖擻精神絲毫不怵,冷靜迎戰趙雲。劉焉入川之後大殺本地名門,收繳了土地奴隸分給東州士人、或者換成錢糧發給蠻王,這兩類人對劉焉的忠誠度還是非常有保障的。

“喀喇——噗嗤——呲溜~”趙雲槍出如龍,一點寒芒先到,聲勢並不熾烈。

在破了第一道盾牆之後,就如庖丁解牛,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遊刃而有餘也。對面連連血花飛濺,卻沒有幾次兵刃格架之聲,似乎都是非常精確從敵人兵器的縫隙角度之間穿過,不用太大動作,就收割走十幾條人命。

兵器的長度差距太大了,步兵的兵器比騎兵還短,對於騎戰高手而言,根本連閃躲格擋都沒必要,反正敵人能砍到自己之前就已經全部先被戳死了。

趙雲心中忍不住升起一個錯覺:“這些在川西汶山中生長的蠻人,是不是一輩子沒跟大規模的騎兵打過仗?”

身後的烏桓突騎,自然是樂得撿便宜,趁著趙雲殺出的缺口,蜂擁往裡衝入,儘快把缺口撕得更大、更鮮血淋漓。

無數青羌蠻兵憑著經驗頂盾跳劈,試圖彌補高度和衝擊力的劣勢,但往往剛跳起來頂著盾,就連人帶盾被馬匹撞飛了。哪怕拿上三十斤重的鐵面重盾,也抵不住五百斤的馬的衝擊慣性呀。

沒有長槍只有盾牌的盾陣,對於防止踐踏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窮鬼的上下兩千年

非玩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