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章 胡酋授首(五千字大章),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往左前方射擊,形成交叉火力。

麴義的先登營破白馬義從,有個關鍵詞,就叫做“以強弩‘夾’射之”,很多人都會忽略掉這個神來之筆的“夾”字。

夾的精髓,就是“交叉火力”。

弓箭是拋射兵器,拋射兵器在彈道面上留下的是一個點,也就是弓箭必須剛好掉落的那個點上有人,才能射到人。

而弩更趨近於直接瞄準的平射兵器,平射兵器在彈道面上留下的是一條線,哪怕你直接瞄準的點上沒有敵人、或者敵人跑開了,只要這條線的後續延長線上有敵人,就仍然射得到。

但是,弩如果只對正面衝過來的敵人放箭,這種“射不中瞄準之敵但也能射中他旁邊的敵人”的歪打正著機會,就會小得多。

因為敵人的騎兵也不是傻子,尤其是烏桓這樣的輕騎兵衝鋒,馬與馬之間更是要間隔好幾米,陣列是比較稀疏的。

不過,這只是針對九十度角正對的情況。

稍微學過點三角函式的人都知道,一旦平射火力跟衝鋒一方散兵線的夾角不再是90°,而是60°、30°……甚至更低,那麼其單兵間距、在平射火力垂直投影線上的投影,就會比正面觀測時小得多。

這時候“射不中瞄準之敵、但能誤傷他身邊的戰友”的機率,也就成倍提升。

精密的三角函式屠殺開始了。

一排排的烏桓騎兵,筆直衝到車陣前,揮舞著長槍馬刀,瘋狂砍殺著車陣與盾陣,並試圖從車陣的縫隙間穿過、直接踐踏車陣後的弓弩手,抑或是穿透陣型後從背後砍殺左右兩邊的車兵。

不過就在他們即將透陣的時候,每輛戰車上一張的車弩,就噴吐起集束箭來。一捆捆的箭矢用有託底的託板扣在牛筋絞成的弩弦上,絞到最緊,瞬間激發,一下子就是十幾根箭一大捧地激射而出。

幾乎沒有烏桓騎兵正面中箭,反而不是左側中箭就是右側中箭,遠遠看去如同刺蝟,蔚為壯觀。

那些僥倖逃脫前兩撥箭雨的,真要穿過車與車之間看似安全的空隙,卻發現漢軍戰車上伸出一根根猛力揮動的戰斧與釘錘。

這種靠重量與慣性殺敵的兵器,並不講究與敵軍肉體相擊時的角度,甚至不用強求刃口的一側朝向敵軍。

只要有足夠的力量、初速度、慣性,就能把騎兵打得筋斷骨折。

事實上,關羽今天給丹陽兵們用的近戰攔截兵器,還不是最專業——後世劉裕對付北魏拓跋氏騎兵時,卻月陣的近戰主力兵器是“杖”。

很多人會不理解:杖不就是一根棍子麼?這東西有多大戰鬥力?

但事實上車陣用的杖,多半是包了四楞鐵頭的長棍,重量和慣性都足夠,要的就是它們既夠及遠、又不用像槍矛那樣把尖端對著敵人。

杖的精髓就是一個“掃”字,對付的是從側面高速經過的敵人,而槍矛對付的是正面之敵。只要敵兵速度夠高、撞擊力夠大,鈍器也能殺人,破甲效果更是比利器更強,敵軍騎兵是被他們自己的衝鋒速度形成的動量自剎的。

丹陽兵的錘、斧也是靠掃,論威力比劉裕軍的杖更強,只是距離太短,掃不到遠一些的敵人,難免多留破綻。

威力有餘而攻擊範圍不足,白璧微瑕。

“喀喇——”

“嘎嘣——”

一聲聲牙酸沉爆的痛快悶響,一批批戰馬與騎士飛甩出去,

或腦袋著地,頸椎爆斷,

或利斧開瓢,如同P圖師給他們修外形時手猛烈抖了一下,歪曲成各種後現代派的誇張造型。

旁邊的車弩瘋狂集束攢射則依然持續,分毫不曾停歇。集束箭有效殺傷射程太短的毛病,在幾乎貼臉的時候,已然不重要了,可謂徹底的揚長避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縱寵金牌妖后

虛妄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