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袖乾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章 務學當為先,我要做閣老,一袖乾坤,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帝王所圖治,務學當為先。
這句話意味深長啊。
由於專修的是嘉靖朝歷史,徐言對於這位道君皇帝的理解可謂是全方位的。
嘉靖的詩作並不多,傳世的更為罕見,但這位大明天子還是留下幾首好詩的。
其中有一首詩是嘉靖帝御經筵講大學衍義有感所作。
全詩為:
帝王所圖治,務學當為先。
下作民之主,上乃承之天。
致治貴有本,本端化自平。
人君所學者,其序有後前。
正心誠其意,志定必不遷。
吾志既能定,理道豈復顛。
身修本心正,家國治同然。
國治乃昭明,萬邦斯協焉。
於變帝堯典,思齊文王篇。
萬國修身始,朕念方拳拳。
經筵即臣子為皇帝講學,雖然此模式於宋代正式制度化,但真正鼎盛是在明代。
明代經筵的授課方式是在英宗朝確立的。
英宗以沖齡即位,三楊十分關注小皇帝的教育問題,親自制定經筵儀注。每月二日、十二日、廿二日三次進講,帝御文華殿,遇寒暑則暫免。
除去每月必須的三次經筵,還有日講,亦稱小講、小經筵。
明人對於經筵的重視程度極高,認為“經筵一日不廢,則聖學聖德加一日之進;一月不廢,則聖學聖德加一月之進。蓋人之心思精神有所繁屬,則自然強敏。經筵講學,正人主開廣心思,聳勵精神之所也。”
帝王也是人,是人總會有惰性,時間長了便會不想御經筵。他們理由也是千奇百怪,諸如聖躬違和、祁寒盛暑,儘可能免除經筵講學。
這時候就到了言官們發揮的時候了,他們會發表諫言:“帝王大節莫先於講學,講學莫要於經筵。”
總之,佔據道德的制高點促使君王接受經筵。
總的來說,聖明之君都是很認同經筵這種講學方式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弘治帝。
相較之下,嘉靖帝在歷史上給人留下的印象就不怎麼好了。諸如什麼道君皇帝,一連二十年不上朝。
其實在即位之初,嘉靖帝還是很勤勉好學的。
以親藩身份即位,他迫切需要用禮法證明自己。
而經常性的御經筵,營造勤勉君王的形象很重要。更不要說臨朝處理政事這些基本操作了。
可以說在嘉靖十五年之前,這位皇帝還是很稱職的。
嘉靖不上朝乃是中後期了,原因多種多樣。最重要的轉折點在嘉靖二十一年,天子御翊坤宮,卻差點在睡夢中被宮女勒死。
死裡逃生的嘉靖帝心有餘悸,索性搬出了紫禁城改住西苑。如此一來,開始了二十年不上朝的瀟灑人生。
這首御經筵講大學衍義有感當然是嘉靖帝早期所作。當時他還是個勤勉好學的典範,作為君父以身作則給天下讀書人作表率。
明代的統治基礎有兩點,一為孝。
正所謂聖朝以孝治天下。
其二便為學。
太祖皇帝朱元璋創立了戶籍制度,將天下子民分為民戶、軍戶、匠戶、樂戶等。當爹的是做什麼的,當兒子的也必須子承父業。
卻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能打洞。”
如此一來時間久了,難免會出現階級固化的現象。
那麼科舉制度便是調節平衡,使普通百姓改變自身命運的唯一途徑。
四書五經很繁雜,八股文很難寫,但正因為如此,普通百姓才有希望。
那些富貴人家的紈絝公子整日鐘鳴鼎食,美妻嬌妾環繞,安逸慣了自然不會願意去做這麼苦的事情。若是運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