捲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90章 一點紅光去山河,武唐盛世,捲風,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山火之所以會給吳家周圍生活的老百姓巨大傷害,跟這個時候落後的生產力是有很大關係的。

畢竟這個時代既沒有鋼筋混凝土的建築物,也沒有各種先進的滅火手段。當人們發現山火時,要麼就是感覺距離自己很遠所以可以不理不睬,要麼就是簡單粗暴的在山火可能侵蝕的方向上砍伐清理出一個隔離帶,將山火控制在一個範圍當中。

其實這種砍伐清理隔離帶的方式哪怕是在二十一世紀仍然有效,畢竟一片林區被燒燬了並不一定就是壞事,只要沒有造成人員傷亡,被燒掉的林區很快就能復原,這本身就是大自然的生存之道。

可是如果一個聚居點樹木繁多而人口稀少,當疾風加上大火,很快就會讓火場蔓延到城鎮當中。人口稀少就意味著沒有控制火勢的能力,一旦大火進入到生活區,那麼接下來的事情就無法控制了。

在白雲山下有個小縣城,平常時候人就很少,但是因為緊挨著官道,而且一年四季乾燥少雨,所以朝廷將這個縣城作為太原府這一帶儲糧的官倉。

官倉制度在中國很早以前就已經完善了,作為典型的農耕文明,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始終圍繞著糧食在運轉。民以食為天,作為一個有著豐富大一統管理經驗的民族,中國人早就已經懂的一個道理——誰掌控了糧食,誰就掌控了老百姓,因為老百姓最基礎的要求就是要能夠填飽肚子。

跟廣袤的國土相比,中國的交通狀況卻一直要到二十一世紀的二十年代,高鐵的全面鋪開才算是徹底解決了,一天之內可以抵達國土任何一個城市才算是在交通能力這張答卷上有了一個滿意的分數。

在此之前,交通和運輸始終是縈繞在這個古老國家統治者心中無法抹去的痛苦。

糧食是一種不便於運輸的物資,而且是生活必備物資,所以必須要在各個區域籌建官倉。這種官倉跟地方衙門的糧倉不同。地方衙門的糧倉是作為稅收的一部分而存在,畢竟在這個時代裡,朝廷收稅大多數收的是農稅,農夫們可不願意將自己的糧食去跟商人換成貨幣遭受一次損失之後再繳稅,他們寧願直接用糧食來繳稅,而衙門必須要接受這些“稅收”,同時將其儲存或者是運走。

如果說每個地方的衙門收起來的糧食都要押送到皇城的糧倉,那無疑是一種瘋狂的行為,光是押送這些“稅收”耗費的糧食恐怕都不夠用。

但朝廷也不會讓那些“稅收”始終存放在地方衙門的糧倉裡,這樣容易滋生**,導致嚴重的問題,同時也不利於中央集權,畢竟糧食還是要掌握在最高領導的手中方才是正理。

如此一來,在合適的地方修建朝廷直接管理的官倉,就有極大的意義了。

首先官倉的所有權和管理權都是朝廷的,跟地方官員沒有一毛錢的關係,官倉的官員和差役們都是“直屬朝廷”的,不跟地方上的官員和人員打交道,只對上級負責。這樣在最大限度上避免了官倉官員跟地方官員之間的“沆瀣一氣”,減少了**發生的可能性。

官倉存在的第二個意義就是抑平糧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如同是水庫一樣。當糧價低廉,也就是“澇”的時候,官倉就大量的以稍高的價格納入糧食,儲存起來,起到一個“吸洪”的作用,避免糧賤傷農。如果遇上糧食欠收,糧價飛漲,這就是“旱”時,此時官倉將儲存的糧食以略低與市場的價格賣出,起到平復糧價的作用,避免出現吃不飽肚子的老百姓太多。

這種平抑糧價的作用還只是官倉功能的一部分。

官倉作為朝廷直管的糧倉,同時還有賑濟的職責,當出現糧荒或者是災情的時候,朝廷就可以命令當地的官倉參與到賑災當中,是直接開倉放糧還是把糧食熬製成粥給饑民們喝著吊命,那就看朝廷的命令或者是當時的情況了。

如果白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全球進化,我覺醒了一座世界

聽雲山行

洪荒:幹掉穿越者,我黃龍穩了

0禿頭小寶貝0

四爺又被福晉套路了

冰嬸

鴻蒙古尊

滄瀾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