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墨的阿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9章 暴君惡名,逐寇,沉墨的阿魚,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名叫吳承宣,來自逐寇軍的烈士家庭,父親是忠義營校尉,母親是鸞衛營女衛,在九原之戰中雙雙陣亡。忠義營大撤退時,年幼的他被祖父抱著逃難,祖孫倆就此相依為命。三年前劉楓統一五嶺時,他正好十六歲,憑藉雙烈士遺孤的身份,體格羸弱但根正苗紅的他保送入學臥龍學府政略院,透過自身努力,成了首批畢業生,也將是龍川縣今後的縣令。
劉楓望著大街兩側滿目瘡痍的房舍店鋪,若有所思地問:“承宣,你年紀雖輕,今後也是一方的父母官兒了,肩上的擔子可著實不輕,如何?心裡有譜嗎?”
吳承宣微低著頭,略一抬眼,瞧了瞧劉楓臉色,不慌不忙地說道:“回殿下,什麼樣的主子帶出什麼樣的臣,殿下雖只十六歲,肩上的重擔何止千鈞?承宣今年十九了,自然也要見賢思齊的。剛才殿下問我,有沒有譜?下臣回稟殿下,有譜!”最後二字說得鏗鏘有力。
吳承宣的從容自信贏得了劉楓的好感,笑道:“好啊,常言道有志不在年高,咱倆幼主少臣,相得益彰,來,說說你的譜!”
“是!殿下!”他屈臂收了收馬韁,輕咳一聲說道:“臣治理此縣,遠有三大策,近有五小略。所謂三大策,第一是編戶齊民,之所以排在第一,是因為民為政之本,嶺南道自古以來便是地廣人稀,讓人說成是不毛之地,可現在大大不同了,北方戰亂,狄戎暴政,將大量難民逼入了嶺南,這些人,全都沒有納入戶籍,哪裡有糧,他們就湧向哪裡,這不僅添亂,更是一種浪費。所以臣第一步就要將這些人留下來,紮下根,成為新的本地人。”
吳承宣說著,又瞄了劉楓一眼,見他暗暗點頭,心中自信愈足,說道:“第二是屯田墾荒,所謂糧為軍之本,眼下治理地方與學院教授的辦法最大的不同,就是形勢,我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保持戰爭狀態,後方行政,也要一切以此為本,所以我的想法是,用荒地招募流民,開墾出多少荒田,都歸開墾者所有,官家提供種糧,每三十畝荒地獎賞耕牛一頭,並且免賦一年,以期儘快見到成效,為前方戰事服務。這一點,是要殿下恩准的。”
“準了!”劉楓斬釘截鐵地應了,說道:“你說的很好,實話告訴你,我打算恢復漢朝時的郡縣制度,當然,不是現在馬上恢復。一來戰亂仍頻,不比承平年代,暫時的軍管是少不了的。二來我也沒那麼多人才治理地方,所以目前只設縣一級,兩年後觀政績優劣,選拔出九郡郡守,我是看好你的,希望到時候南海郡的郡守就是你。”
“謝殿下栽培!”吳承宣難耐心中的激動。漢朝元鼎六年,朝廷將嶺南劃分為九郡,即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南海郡排在第一,就連堂堂周家宗家所在的番禺城也在南海郡治下,若真能成為南海郡守,將來的前途真是不可限量了。
劉楓讚許地笑了笑,說道:“你看,被我把話題扯遠了,你接著說!”
吳承宣強壓住心中的熱切,接著說道:“殿下說得極是,與下臣這第三策其實是相通的。所謂通為治之本,下臣的第三策就是修堤鋪路。我打算在農閒之時,組織本縣民壯重修官道,廣設郵驛,開暢河渠,夯築堤防。這件事,是大事,但不是急事,因此排在最末,要等前兩件事見了成效,才能予以著手。”
吳承宣說著說著,腰桿也越挺越直,到最後總結時,已是抬頭挺胸,意氣奮發了,“下臣幹好了這三件事,龍川縣雖小,每逢戰時能徵丁出兵,積穀納糧,非戰時能開荒種桑,安置流民,轄下之地郵驛通達,工商互利,治下之民溫飽自給,衣食無憂,所謂的‘治’便是這個樣子了。”
吳承宣揚著下巴,微眯雙眼,正沉浸在自己理想的憧憬中,忽然覺得太過安靜,睜開眼一瞧,九殿下正笑吟吟地斜睨著自己,連忙肅容道:“下臣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