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來敲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後記,大明文魁,幸福來敲門,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全書完後著實是休息了好一陣,一直不些後記至今日,倒不是懶,而是一時不知道說什麼。可能太多的話憋在肚子裡,到了口中卻有難以說出。
看了很多古詩裡,告別的話其實是最難說的,今日實在是感同身受。這本書我寫了五年,很多書友也追了五年,看了評論裡大家留言,很多都是青春再見的話。
全書最後一幕落下時,當延潮說出是個讀書人時,當時我心底覺得似放下了什麼,也似失去了什麼。看大家的評論,都說是好似失去了一個陪著他們多年老朋友般。
作為一箇中二中年我是一個很遲鈍的人,這樣的感覺直到今日寫後記時方才體會。我知道了要說再見了,再見是儀式,就好比朋友之間告別時彼此擁抱更用力一點一樣,也是時候為本書最後畫一個句號了。
本書到底說了什麼呢?
由內容結構來看分修齊治平四個部分,從讀書最後落到廟堂,再從廟堂至個人,數起數落如此。
由立意來說從最初的商業化,但其實到了後來其實還是在商業化。
由寫法而言,以往我們史書分兩等。一等是政治經濟軍事,從宏觀的角度來論成敗得失。
還有一等就是聚焦到一個人身上,這個人可能是帝王將相,也可能就是販夫走卒,反正就是普普通通一個人物,他們似你也似我。
在整個歷史的波瀾壯闊之下,他們的每一個選擇,每一個決定。就如晦暗不明的長夜裡,流星霎那發出的光芒,卻可以照亮整個夜空。
前者就如在空中鳥瞰,既見漫漫長河,亦見河裡每一朵浪花,後者我們則站在一個浪花上,觀整條大河。
兩等寫法各有優缺點,前者宏觀,容易失之細微,後者迷於當下,容易失之全域性。而穿越的寫法可以顧全兩等。
但在穿越文中,有時候我們縱然已經有了現代宏觀的見識,卻喜歡用現代的思維來理解古人。
我們用現代人的觀點看古人,以為古人的遭遇的情況,文化思維都與今天差不多,但是時間永遠是在變化,每個人遇到情況和局面都不同。相反我們用古人的知識放到今天來看,卻永遠會有收穫,因為過去的時間已是停止的。
這話總結起來就是求古於今,謂其不住,求今於古,知其不去。
我想起二十多歲時,沉迷於各種成功學,也熱衷於看名人自傳,也曾模仿過名人及書中教得去做,但後來覺得很彆扭,越來越不順心或者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樣,覺得自己很失敗。
後來又覺得成功學的目的在於掏光你的腰包達到自己的成功,或者名人寫自傳時只會如何如何吹噓,卻不告訴你的老爸或岳父是誰誰誰。
後來有個機會看了明朝那些事兒時。這本書啟蒙了我的明朝知識,而且生動有趣。
反正我就是抱著學到知識,又能圖個樂的想法讀完了全書,到了末尾明月說‘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時。
在那一刻我覺得這一句話,超過以往我讀的成功學,名人傳記最深合我心。從此將這些以往奉為圭玉的經典丟在一旁。
如今仔細想來,那些成功學的書,名人傳記真的沒用嗎?
如果我跳過上面尋尋覓覓的步驟,直接看到明月的那句話,能就有那樣的感受嗎?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我們剛接觸網文時候,什麼網文都看,只要量大管飽就行,看了一段時間後,就開始自詡老白,對原先看的網文拿起來卻再也看不入眼了,管之叫小白文。
那麼到底是我們當年的眼光差,還是當初小白文變差了。
南宋時朱熹的理學,陸九淵的心學,呂祖謙的事功學派三派並立。
但到了明初朱熹的理學,被明太祖立為官學,作為明朝治國之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