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來敲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六百六十章 我有一點淺見,大明文魁,幸福來敲門,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林延潮在心底否定了這位禮部員外郎的觀點後。接著對方所提出的建議,也是遭到其他官員的反對。
一名三十多歲的給事中出班道:“敢問這位大人,一名儒童讀一年之書,不說能讀完大學,中庸等四書,恐怕僅僅寫得自己名字,默一篇千字文也是不能吧。”
眾官員心想,這給事中說得有道理,一名中人之資儒童不說讓他參加科舉,從一字不識毫無根基至完成千字文,三字經這些啟蒙書籍,能讀能念能寫起碼要幾年,一年功夫能有什麼用?
教授時間如此短,大多數儒童不過囫圇吞棗認識幾個字而已,用處根本不大。
那禮部員外郎道:“既是一年不成,也可兩年三年。”
給事中搖了搖頭道:“管子有云,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我等一輩子讀書尚知不夠,何況兩三年乎,兩三年就令儒童親近聖賢,聞得先王之道嗎?”
這名給事中之言,令在場不少官員一併點頭。
這給事中繼續道:“就算如你說言,每年培養三五萬個儒童,那我問你,天下各郡立義學,義學既由官府而設,那蒙師之薪資亦有官府一手資出,儒童所用的筆墨紙張之費,也要由官府一併承擔。富郡尚好說,那窮郡呢?這筆錢從哪裡來?是地方官府徵以民賦?還是朝廷下撥?”
說到錢字,在場官員都是嘆氣。隆慶年時朝廷財政可謂是年年赤字,這幾年張居正變法後,這好了些。但若說中央向地方給錢興辦義學,八成都被地方官貪墨,挪用走了。
至於地方衙門自己籌銀辦義學,那麼他們肯定是舉雙手贊成,因為多了一個撈錢的途徑啊。
比如林延潮所在的侯官縣,衙門每項開支都要向地方綱派,各種名目。衙門綱派什麼呢,比如縣試用的試卷錢、茶餅錢,衙門用的油燭,炭火一筆一筆,都巧立名目問老百姓要錢。再來個義學銀名目,肯定又加重老百姓的負擔。
這員外郎狡辯了一句:“也可令地方官員令豪右,善人資助義學之事,這有利於文教之事,必有富豪踴躍捐款,且不費朝廷一文錢。”
這話說完,眾官員更是失望,以往天災時,朝廷為了讓地方豪右出錢救助災民,什麼辦法都用盡了。現在再叫他們為這義學之事出錢?
原先持擴招生員之見的禮部郎中,也是看不下去:“就算你能辦得起義學,一個縣百人可入義學,既是免費求學,那麼怎保不令地方豪右之家鑽了空子,反而使真正讀不起書的貧民子弟卻被拒在門外。”
“而且就算地方辦起義學,朝廷又如何監督巡察,此又是一難。”
林延潮在旁聽了眾官員反對這國民教育之策,並沒有感到失望,而是覺得理所當然。
這些廷臣可不是尸位素餐的,他們處理多少事務,都是見事明白。之前林延潮只覺得這位禮部員外郎提出之見,與自己所見有些不合,但經這些官員一抨擊下,這才真正覺得要實行國民教育,真的也是太難了。
擴招生員實行是精英教育,舉國郡縣辦義學走得是國民教育。
自古以來,華夏一直走得都是精英教育的路線,原因無他,教育是一件成本很昂貴的事。考過科舉就知道,一個貧寒家族,往往是舉家之力,幾代人之辛苦才培養出一個脫產的讀書人來。
舉國重視科舉的明朝尚且如此,又何況明朝以前?
正因為教育如此不易,所以國家一直走得是精英教育的策略,而不是國民教育這等雨露均佔之法。
但這不等於國民教育不好,而是實行起來太難。可身為穿越者,林延潮卻知這又偏偏是國家的強盛之路。
西方在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下,第一次提出了義務教育的思想。但論歐洲各國最先開國民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