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來敲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精一之功,大明文魁,幸福來敲門,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面對梅侃懇請他出山請求,正在林延潮意料之中。

但見他站起身似乎很為難般踱步了一陣,然後伸手一按道了句:“現在還不是時候。”

梅侃問道:“不知部堂大人所言的時候指得是什麼?”

林延潮道:“天時,地利,人和也!”

“敢問什麼又是天時,地利,人和?”梅侃一臉虛心的請教。

林延潮沉吟了一會,然後道:“換在官場上句話說,天時就是朝廷上的風向,天下的局勢,地利就是官位的高低,手中的實權,人和就是上下的人望。”

梅侃恍然道:“我有些明白了,孟子有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用部堂大人的所言,人望才是最重要的。”

林延潮道:“正是如此,眼下去年的旱災雖已是平定,但太倉存銀無幾,朝廷用度捉襟見肘,內中空虛,必帶來四方不穩。國難思良將,這正是天時在我。”

梅侃點點頭道:“正是如此。”

“但天時不如地利,到何處做官?官位高低,有無實權?一名小卒就算如何懷力挽狂瀾之志,也難以成事。而我以三品京堂致仕,又在朝中多年,門生故吏鄉黨也算有一些,故而論地利,我擁其半也。”

“最後就是人望,人望就是人心。若無人望,不能上下同心,就算身為樞廷宰相也不能成事,沒有人和,縱有天時,地利又有何用?所以人望若不到,時候就未到。”

梅侃聽林延潮說了這些,很努力地在腦中琢磨。

梅侃回去想了一夜,次日就告別林延潮匆匆離去了。

林延潮明白自己話裡打的機鋒不算太難,幾乎已到了露骨的份上,想必梅侃已是明白自己的意思了。

於是他就不再理會,用心於書院的事上。

近來鰲峰書院還辦還算不錯。

總體上還是側重以科舉為重,但是純以科舉為重卻不足以培養學生的視野,格局,故而書院每半個月都會辦一場講會。

講會是事先設正反命題,然後以學生辯論為主,然後由幾位院長,講師定高下。

這就相當於一個辯論賽。

至於辯論賽的命題,當然是書院出的,第一次講會出的命題是作學問是當形而上學,還是當形而下學。

題目林延潮親自擬的,也有他的深意在其中。

形而上學,一直是理學的主張,也就是道在器先,從二程到朱熹,這一學說發揚光大。

至於事功學派,則提倡道在器中,後來林延潮提出了實踐出真知。

而心學就是王陽明提出的,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

生而知之,一萬個人中不過一二可以達到這樣境界,即不透過實踐而得出理論,但大部分人沒有這個資質,都是學而知之,甚至困而知之。

這個觀點林延潮是贊成的,要知道理學的錯誤,在於大部分人都覺得理論先於實踐,而忽視了實踐的作用,最後導致理論脫離實際。

而批判理學的錯誤,又令很多人都覺得實踐的重要,而忽視了理論的建設,將理論純粹視為了空談。

放在自然科學裡說,大部分科學理論都是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再從其中驗證理論。但著名的狹義相對論,愛因斯坦不是透過觀察得到的,而是透過幾個物理公式推導得出的結論。

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二者是共通的。

自然科學之所以能理論先於實踐,是因為有數學的指引。數學是神的語言,一切自然學科的基石。

但人文科學的基石是什麼?

譬如易經說了,天下沒有不變的道理,唯一不變的道理就是所有的道理都在變化中。

道德經則說,可以說出的道理都是失真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乞丐皇子復仇路

假斯文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