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來敲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一千一百九十章 商議國事,大明文魁,幸福來敲門,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1194章 商議國事
乾清宮裡。
林延潮提出南兵北軍之爭,是衛所兵與募兵之爭時,眾大佬們都是點點頭,別看林延潮一副耿直進言的樣子,其實他說話是很有分寸的。
現在朝堂上動則提及南兵北軍之爭,主要是薊鎮遼鎮的北軍對於南兵優厚待遇十分不滿,兩邊早有矛盾種下。
但林延潮這一句,將這地域派系之爭,潛移默化的轉到兩種體制上的矛盾。
而不是貿然站在哪一邊,幫人說話。
不過林延潮面上這麼說,但心底其實對北軍確實有所不滿,特別是遼鎮,作為穿越者當然知道明朝末期遼鎮所謂的遼西將門,以及關寧軍,已經幾乎已是私兵化,軍閥制。
不是說私兵化,軍閥制的遼鎮不能打,反而是他們戰鬥力相當不錯,明朝滅亡後,清朝用三藩打下大半個天下。遼鎮主要在明朝與後金的多次戰役中,屢屢拋棄友軍率先跑路或者見死不救,導致明軍全線崩潰,一敗再敗。
這其中當然是私兵化,軍閥制的錯,但北軍南兵不合也是很大因素,歷史上明朝對後金戰略,一直在遼人守遼土,還是主要客軍上不斷反覆。這個因早在張居正去位後就埋下了,到了萬曆二十三年時,薊鎮北軍以南兵譁變為名,殺已被繳械的南軍三千三百人,此事一出天下震驚。
“既然說是募兵與衛所兵之爭,那麼敢問大宗伯,以何為上呢?”兵部尚書王一鄂出面問道。
林延潮看了王一鄂一眼,這話也是一個坑。
林延潮道:“衛所兵是從太祖時就定下的規矩,行之兩百年,那是祖制,至於募兵之制則是後來的變通之法。但募兵之制並非本朝所創,趙宋用的是募兵之制,朝廷易於掌控,宋人曾本朝百年無事之說。”
王一鄂道:“是啊,宋時一直不能收復幽燕,故而有軍力疲弱之說,我太宗皇帝五度親征蒙古,成化也是三度犁庭,由此可見本朝祖制更勝於趙宋。”
林延潮心想,這王一鄂任兵部尚書多次主張裁撤裁減南兵,這一次看來是要與我在朝堂上針鋒相對了。
林延潮沒有硬撼,而是笑著道:“正如大司馬所言,太宗,憲宗之武功確實遠勝趙宋皇帝,譬如神宗時王司馬的本家王荊川就曾言國,募兵多浮浪不顧死亡之人,如此兵馬則喜禍亂,非良農可比。”
見林延潮引用王安石的話,王一鄂點點頭道:“不錯,宋朝的募兵可知此制敗壞,哪裡出現饑荒了就在哪裡募兵,甚至連賊寇也能詔安,這樣盜賊與饑民之軍如何能戰?朝廷打戰要用兵還是要用良家子!”
王一鄂之言,在場大臣都是點點頭,此話有理有據,連天子與申時行都是露出了讚許之色。
但見林延潮道:“大司馬所言極是,在下聽說當年戚家軍入閩時,於浙江金臺等人招兵買馬,動以厚利,誘募為兵,以至於當地州縣官員向朝廷陳奏說此舉田地荒蕪,國課無辦,懇請朝廷停止本地招募農家子弟。”
“州縣官員是苦於糧賦,但由農家子弟所募的戚家軍卻平定了閩地的倭害,由此可見在募良家子為兵這一點上,戚太保與大司馬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啊。”
聽了這幾句話,眾大臣們都是不約而同地心道,林延潮實在是厲害啊。
林延潮明明是替南兵說話的,但兜來轉去的說話間竟與反對南兵的王一鄂達成了共識。不僅自陳己見,同時也避免與王一鄂在朝堂上當面衝撞。
王一鄂也明白林延潮並非友軍,但是對方方才這幾句話捧了自己,讓他心底還算受用,現在朝堂上那麼多人看著,大家還是保持一個友好爭論的態勢。
王一鄂捏須道:“大宗伯所言不錯,但大宗伯可知薊鎮北軍南兵每月軍餉是多少?北軍月餉一石,折銀五錢四分,而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