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七十八章 鑰匙,大明國師,西湖遇雨,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下料多少?正常出鐵量是多少?幾個人幹,分別都做什麼?”
如果說之前的問題,還是稍稍上心一下就能搞明白的,那麼姜星火現在一連串的問題,就是非得用心無比才能脫口而出的了,這也是對胡元澄的真正考驗。
胡元澄略一思忖,旋即答道:“正常下料是每一百斤鐵砂,配二百斤煤炭,鐵砂最粗不超過兩寸,每一百斤鐵砂能出四十斤鐵,通常一爐會下三百斤鐵砂和六百斤煤炭。要兩個送料人用鐵鏟從天橋送料,爐前兩個人用鐵鉗子收,兩個風箱四個人,每個風箱需要兩個人輪流拉,還有一個雜工,一共是九人一組做工。”
見胡元澄對答如流,姜星火的心頭亦是微微讚許。
之前姜星火就聽安南前線的將領,說這富良江防線佈置的好,如今胡元澄能統御十幾萬人的本事,讓他來管著鑄炮所,倒是大材小用了。
至於所謂的尖端技術保密.
好吧,大明鑄炮也沒啥尖端技術,再者說,胡氏父子這輩子是肯定跑不出大明瞭,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還是不消說的。
“那現在生產方法呢?”
“以炒鋼法和灌鋼法為主。”
姜星火點了點頭,這兩種經典的冶煉方法,他還是知道的。
炒鋼法是華夏古代把生鐵變成熟鐵的主要方法,大約發明於西漢後期,原理就是把生鐵加熱成半液態,並不斷攪拌,就像是炒肉的動作一樣,使生鐵中的碳分和雜質不斷氧化,從而得到熟鐵。
東漢時期流行的神書《太平經》,也就是張角用的那個,裡面就記錄了“有急乃後使工師擊治石,求其中鐵,燒冶之使成水,乃後使良工萬鍛之,乃成莫邪(代指寶劍)耶”,敘述的是由礦石冶煉得到生鐵,再由生鐵水經過炒煉,鍛打成器的工藝過程。
炒鋼法這項技術操作簡便,原料易得,可以連續大規模生產,生產效率比較高,對華夏長期領先世界有很重要的意義,事實上,類似的技術在西方直至18世紀中葉才由英國人發明了出來,而此時15世紀的大明,炒鋼法就已經趨於登峰造極了,所以在工業革命的這扇大門前,華夏其實有太多比西方更接近這扇門的優勢。
至於所謂的灌鋼法,現在還沒有進化到終極形態,也就是蘇鋼的出現,但基本工藝早已成熟,主要原理如果要用現代人易於理解的話說,其實就四個字。
——“雞蛋灌餅”。
理解了雞蛋灌餅的操作手法,就基本理解了灌鋼法是怎麼弄的,工藝過程基就是將熔化的生鐵與熟鐵合煉,熟鐵就是“餅”,生鐵就是“蛋”,正如雞蛋液體會均勻的滲透到整個餅裡一樣,生鐵中的碳分也會向熟鐵中擴散,並趨於均勻分佈,且可去除部分雜質,而成較好的熟鐵乃至鋼材。
沈括《夢溪筆談》卷三里詳細記載了灌鋼法的過程“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泥封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亦謂之‘灌鋼’.二三煉則生鐵自熟,仍是柔鐵”。
其中把柔鐵屈盤起來是為了增加生熟鐵的接觸面,提高灌鋼的效率,並促使碳分分佈更均勻,封泥則可以促進造渣,去除雜質,並起保護作用。
因為掌握不好這個度,一開始灌鋼法很麻煩,要灌入很多次生鐵,後來灌鋼技術在宋代以後不斷被改進,減少了灌煉次數,到了現在永樂時期的大明,基本上都是一次成,之所以能一次成,就是因為現在的灌鋼法,已把柔鐵屈盤改為薄熟鐵片,進一步增加了生熟鐵的接觸面,加速其“生熟相和,煉成則鋼”的程序,泥封也改為草泥混封,密閉性更好。
不過灌鋼法這玩意咋說呢.
正面評價,肯定是提高了生產效率,低成本高產出,但從負面意義上,那就是和稀泥,是不利於產出高品質鋼材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