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4章 岳飛,大明國師,西湖遇雨,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再過幾個月,就讓你們知道知道,什麼叫做書生意氣,什麼叫做揮斥方遒。

至於要是衛道士們被自己噴急眼了,想玩點真實的,那就更好了。

最好弄死我,讓我快點穿越回家,求求了。

就在姜星火難得地思緒活泛時,身邊李景隆這時候說道:“這便是華夷之辨了。”

華夷之辨,或稱夷夏之辨,用以區辨華夏與蠻夷。古代華夏族群居於中原,為文明中心,而周邊則較落後。東周末年,諸侯稱霸,孔子著春秋大義,提出尊王攘夷,發揚文化之大義。如楚國自稱蠻夷,其後文明日進,中原諸侯與之會盟,則不復以蠻夷視之;而鄭國本為諸夏,如行為不合義禮,亦視為夷狄。

換句話說,在春秋時代,劃分蠻夷與華夏,是按禮法的。

這便是因為華夏重衣冠禮儀,《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蒙古人便是夷狄。”朱高煦毫不遲疑地先說為敬。

李景隆開口道:“夷狄的定義,漢書裡應該是最準確的,便是說夷狄披頭散髮向左開衽,都是人面獸心之輩,與華夏的章服典籍習俗飲食語言都不一樣,偏居在北地一隅,逐水草以射獵為生。”

姜星火看兩人基本明白是什麼意思,也就覺得事情好講了不少。

其實中國歷史上華夷之辨的衡量標準大致有三個標準,即血緣衡量標準,地緣衡量標準,衣飾、禮儀等文化衡量標準。

先秦華夷之辨區分的主要標準是以華夏禮儀的有無,漢晉以後華夷之辨區分的主要標準是以血緣遠近、地緣起始。

這便是因為漢晉以後,在華夏面臨嚴峻威脅時,這種劃分可以保護華夏族群的存續。

在姜星火前世,依然有很多學者受到了近代西方民族理論的影響,認為古代中國沒有民族主義,但實際上,古人們民族國家意識最突出的表達就莫過於華夷之辨,華夷之辨存在著深刻的民族主義色彩。

當中原華夏政權不穩,蠻夷入侵之時,華夷之辨的呼聲就會高漲,華夷之辨成為漢族政權用來抵禦異族政權的強大思維武器。當然了,亂世之中的華夷之辨正如同春秋時期的尊王攘夷一般,並非是大民族主義作祟,亦非歧視異族。

從更深層次來看,華夷之辨的觀念促成的是一種凝重執著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凝聚成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頑強地抵抗異族的征服。

“華夷之辯,這裡藏著的意思就是,到底什麼算是華夏,如果夷狄入主華夏,那麼只要他們遵循華夏的禮法制度,便是華夏了嗎?”姜星火問道。

朱高煦作為一個帶有樸素愛國熱忱的軍人,自然不願意這麼承認。

否則的話,那他們對抗蒙古人的意義何在,難道是推翻華夏嗎?

姜星火又提出了更難的思辨問題。

“或者說,舉個唐代歸義軍的反例,當華夏王朝被入侵時,孤懸在邊疆的漢人將領帶著一小部分漢人和一大部分當地的蠻夷,抵抗其他異族的入侵,那他算誰的民族英雄?”

“再舉個剛才提到過的例子,金國入主中原,蒙古人入侵金國的時候,漢人為了維護心中的正統,去抗擊蒙古人,那他算誰的民族英雄?”

大約是嫌兩人的腦子還不夠亂,姜星火繼續問道。

“剛才說的是漢人,如果這人本身是個漢化的異族,連異族語言都不會說,他帶著漢人和異族,去抵抗其他異族的入侵,那他算誰的民族英雄?”

三個問題,已經當朱高煦的大腦宕機了。

可偏偏,朱高煦此時又想到了一個問題。

“大明太祖高皇帝,是認元朝為正朔的。”

“那只是為了說明大明是正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抗戰:暴打腳盆雞,我真不是列強

田野上的期望

滿朝佞臣,孤要做千古暴君

槿煜

潛伏者

紫荷尖尖角

下堂王妃要改嫁

端木初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