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24章 己字卷 鋼鐵時代的開啟(第二更!),數風流人物,瑞根,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經歷司知事將這等情況告知朱志仁時,朱志仁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你是說五日之內便產出了生鐵八千餘斤,而且還有五千斤練成了精鋼?」
朱志仁哪怕再不通時務,也知道從生鐵到精鋼這一步的差距。
生鐵易煉,精鋼難成,這是冶鐵行業公認的規矩,要講生鐵化為精鋼,就需要大量的人力,鐵匠的反覆鍛打,而且還要受生鐵質量的限制,而永平府這邊各種冶鐵作坊並不算少,但是要說將生鐵煉成精鋼,那卻是聞所未聞。
「嗯,這只是他們所說的一套流程所成,如果按照他們的設計,還要在遷安這邊建成三套相似的流程體系,也就是說如果不出意外,四套流程爐子建成,每月便能產鐵和鋼二十萬斤,當然同知大人也說了,這只是理想狀態,實際上這中間還需要檢修,而且也會出問題,但是如果四套建成每月十五萬斤是應該沒有問題的。」
「談之,這可不是開玩笑,月產十五萬斤,那就意味著年產接近二百萬斤鐵了,咱們北地最大的遵化鐵廠,在元熙初年的極盛時期,也不過年產百萬斤,現在就這一家就能年產一百八十萬斤?」朱志仁難以置信。
「不僅僅如此,盧龍這邊也一樣都進入了最後階段,這邊只建了三套,如果按照同知大人所言,基本上情況類似,那麼這邊也能月產十二萬斤左右,這一年下來也應該有一百四十萬斤,這意味著我們永平府一年的鐵鋼產量就能新增達到三百二十萬斤左右!」袁談忍不住舔了一下嘴唇,「大人,這三百二十萬斤,如果是鐵,對於咱們大周來說不算什麼,咱們大週一年據說光是廣東就能年產四千萬斤,但是這都是生鐵啊,其中精鋼十不足一!」
朱志仁也在盤算著,以廣東來計算是不合適的,廣東年產鐵佔到了整個大週五分之一弱,而整個大週年產鐵也不過兩億多斤,而其中鋼產量恐怕也不過一千萬斤上下,其中主要都是用於製作甲冑、火銃和刀槍。
其他朱志仁也懶得多想,但是單單是開礦所需要收取的礦稅,雖說是入工部節慎庫,但是這卻是能直接進入皇上眼簾的,這一項就足以讓朱志仁不遺餘力的去支援,這是難得的博得聖眷的機會。
而這些生鐵也好,精鋼也好,一旦外運出首,又意味著又會有一大筆商稅入帳,這對於整個永平府的商稅收入都是難得的。
「咱們北直東邊三府去年年產鐵在多少?」朱志仁問道。
「咱們北直東三府境內有大小冶鐵鋪七十餘家,總產量約摸八百萬斤左右,但其中精鋼產量只有三十萬斤,可大人,這興隆遷安鐵廠就能產出四千斤精鋼,一月可產十萬斤,加上興隆盧龍鐵廠精鋼產能也差不多,單這兩家年產精鋼就可以達到二百四十萬斤以上,相當於我們東三府原來的八倍啊!」
袁談是朱志仁的心腹,經歷司知事實際上相當於永平府辦公室副主任,什麼事兒都要管,什麼事兒都要做,馮紫英也清楚袁談和朱志仁的關係,袁談的一個妾室和朱志仁的第六房妾室是堂姊妹,有這層關係,朱志仁待袁談自然就不一樣。
對於大周來說,鐵和鋼都缺,但缺鋼的程度遠勝於鐵,其原因就在於從鐵到鋼這一關是在太難,工藝上如果得不到根本性的改進,就難以實現,坩堝煉鋼其實在大周也已經出現,但是其產量實在太低,成本過高,而現在馮紫英的「指導」下摸索出的煉鋼新技術,其實就是貝塞麥的轉爐煉鋼法,透過吹入空氣,耐火材料用白雲石,然後混雜了石灰、石英石作為造渣料,這些東西在永平這邊都很常見,根本不缺。
只不過馮紫英只知道大概原理和工藝,究竟叫普德林法還是貝塞麥法,他自己都記不清楚了,但到現在他也就堂而皇之的命名為永平煉鋼法,他還真沒好意思命名為馮氏煉鋼法,因為這其中的逐步摸索和建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