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三十九章 風雨飄搖的高昌城,貞觀榮耀,陳叔摯,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恪雖然剿過幾次匪,但都是小打小鬧,跟著李寬打仗,他算是開了眼界,這戰場還真不是什麼人都能玩得轉的。
可見高昌城頭,每天拋下來數百具腐爛、發臭的屍體,他才算真正意義上了解了老二有多狠!難怪,難怪他能在邊軍中脫穎而出。
把討賊檄文卷在箭上,李寬遞給了用餘眼光打量李恪:“老三,看你的手段了!”
這簡單!李恪接過箭,提起馬上的黃楊大弓,挽弓搭箭,一鬆手,那支箭直接射斷了探腦瞧他們的高昌校尉的盔纓。
嚇得那校尉直接坐了個屁股蹲,嘴裡還喊著:“唐軍進攻了,唐軍進攻!”
......
高昌王城-德慶殿
看著手中射進來的檄文和信件,麴智盛的臉都陰出水來了。
檄文曰:大唐皇帝,為高昌之不臣,遣將往徵之,先詔告四方,使知天朝恩威並著之化。
朕聞宇宙無兩天地,古今惟一君臣。華夷雖限,而來王之化,不分內外;風氣雖殊,而朝宗之歸,自同遐邇。
順則綏之以德,先施雨露之恩;逆則討之以威,聊代風雷之用。
萬方納貢,堯舜取之鳴熙;一人橫行,武王用以為恥。
是以高宗有鬼方之克,不憚三年;黃帝有涿鹿之徵,何辭百戰。
薄伐猖猶,周元老之膚功;高勒燕然,漢嫖姚之大捷。
從古聖帝明王,未有不併包夷狄,而共一胞與者也;
況高昌者,壓在甸服之內,安可任其不庭,以傷王者之量,隨其梗化,有損中國之威哉!
故今愛整干戈,正天朝之名分;大彰殺伐,警小丑之跳梁。
以虎責之眾,而下臨蟻穴,不異摧枯拉朽;以彈丸之地,而上抗天威,何難空幕犁庭。
早知機而革面投誠,猶不失有苗之格;倘恃頑而負固不服,終難逃樓蘭之誅。
同一斯民,容誰在覆我之外;莫非赤子,豈不置懷保之中。
六師動地,斷不如王用三驅;五色親裁,聊以當好生一面。
款塞及時,一身可贖;天兵到日,百口何辭。慎用早思,毋貽後悔。
故詔。貞觀十三年九月二十日敕。
令附大唐主帥侯君集的書信:天朝軍隊弔民伐罪,不破其國,誓不還師。限期五天,麴智盛若不開城投降,大軍進城,雞犬不留!
相國-高嶺、尚書王恆見國王面色鐵青,同時轉身擺手,示意出麴智禮以外的臣工都先退下。
二人心裡都清楚,眼下王城已經成為孤島,城中的瘟疫橫行,病倒病死無數,扔出去的人每天都在增加,士氣民心都十分的低迷。
水源只能靠井水,可水井是有數的,這麼多人吃喝都要水,只能讓軍隊控制起來,按時按量分發。
缺的不止是水,糧食、藥物、油鹽反正跟生活有關的東西,都出現緊缺的情況。每天都有百姓因為搶那麼點東西,相互捉對廝殺。
唐軍這個時候,下最後通牒,無非是讓處於風雨飄搖的王城,更加雪上加霜。
麴智禮沉聲道:“大王,還記得臣跟您提過的灰鯨嗎?他就是李唐的楚王-李寬。”
“此人在涼州軍時,便以心狠手辣著稱,是個極其難纏的人物,這次又率部攻陷了我一郡五縣。”
“侯君集是猛虎,他就是惡狼,相信這種人說的話,無異於與虎謀皮!臣弟的意見不變,死戰,就是死也不能便宜了李唐。”
麴氏高昌,享國一百四十餘年,歷十一代,先祖篳路藍縷,苦心經營的江山,寧可拼得全城玉碎,也絕對不能白白拱手讓給唐人。
麴智禮已做了妥善的安排,李唐想要攻破王城,就讓他們把屍體堆滿城關,放幹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