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9章 孟子·梁惠王下2.5,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岐下,爰及姜女[25],聿來胥宇[26]。’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註釋:
[21]《詩》雲:以下六句引自《詩·大雅·綿》。[22]古公亶(dǎn)父:即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23]來朝:第二天早上。[24]率:循。滸:水邊。[25]爰:語首詞,無義。姜女:太王的妃子。也稱太姜。[26]以上六句意為,太王古公亶父,清晨騎馬賓士,沿著西邊水濱,來到岐山腳下,帶著寵妃姜氏女,視察居處好安家。聿:語首詞,無義。胥:省視,視察。宇:屋宇。
原邊注:
推好色之心,與百姓共之,則可稱王天下。
點評:
本章詳論仁政的內容及推己及人行仁政的方法。孟子以文王治岐為例,說明仁政的具體內容,包括“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徵”“澤梁無禁”“罪人不孥”等等。當宣王以自己“好貨”“好色”推脫時,孟子則用公劉好貨、古公亶父好色的事例,說明關鍵要“與民同之”。若能像先王那樣,擴充好貨之心,讓百姓居有餘糧,過上富足的日子;擴充好色之心,讓男女成家立業,過上美滿的生活,一樣可以稱王天下。在《梁惠王上》1.7中,孟子曾以宣王對牛“不忍其觳觫”“見其生,不忍見其死”為例,勸說宣王“推恩”,“保民而王”。其所推主要是“不忍”之心,也就是惻隱之心,本章所推則是“好貨”“好色”之心。故在孟子這裡,實際存在兩種“推”,一種是推己之惻隱之心、不忍人之心,是道德情感的擴充、推廣,用孟子的話說是“推恩”;一種是推己之好貨、好色之心,實際是將心比心,承認他人生理慾望的合理性,強調“與民同之”。兩種“推”有所不同,但又存在著聯絡。其中前一種“推”是後一種“推”的前提或根據,只有“推恩”才有可能做到“與民同之”;後一種“推”則是前一種“推”的落實和實現,“推恩”須體現為對民眾物質及婚姻生活的關注。兩種“推”都發生在國君與民眾之間,是自上而下的關愛和施與,也就是孟子所講的“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7.9),是儒家忠恕之道的重要內容。
本章開頭提到的“明堂”,即“明政教之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治教化的地方。舉凡朝會、祭祀、慶賞、選士、養老、教學等大典,都在此舉行。在中國古代政治及文化運作中,明堂佔有重要的地位。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多有關於明堂的記載,如《周禮·冬官考工記》中有關於明堂形制的描述,《小戴禮記》中有《明堂位》一篇,《大戴禮記》中也有《明堂》篇,專門記述明堂的建築規格,以及政教活動的內容。宣王提到的明堂,據說是周初武王東征時所建,位於當時屬於齊國境內的泰山腳下。戰國中期,各大諸侯國雖然不再打出尊周的口號,但還沒有誰明目張膽地提出滅周的主張。當時的齊宣王一心稱霸中國,征服天下,存有取代周天子的野心,便藉口別人建議他拆毀明堂,來試探孟子。對於宣王的發問,孟子避開尊周與否的問題,只強調明堂是推行王道之堂,象徵著王道理想,如要實行仁政,就不應拆毀明堂,把話題引到了仁政、王道上。說明孟子並不固守原有的政治制度和尊卑秩序,而是更重視統治者行仁政、王道,認為行仁政、王道,比遵守原有的政治制度和尊卑秩序更重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