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5章 柳宗元《遊黃溪記》,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設筆墨,步步進逼。先概述以山水見稱的州,大筆淋漓。下“永最善”三字,文章迭進,帶出永州勝景。再著一“環”字,將視線集中永州。爾後,推出以山水著名的村子,使範圍進一步縮小。在幾經跌襯之後,黃溪才赫然在目,進入卷面。作者在用筆時,頗似圍野狩獵,逐漸圈小區域。這樣不僅讓人們瞭解到黃溪之所在,而且透過層層烘托,突出了它的美,文章亦自然過渡到第二部分。
下文描寫黃溪之美。這部分主要是圍繞黃神祠、初潭、第二潭而展開的。
黃神祠無甚可寫,則寫祠上兩山陡立如牆,山上並排長著紅花綠葉,這些花葉“與山升降”,隨著山勢高低起伏,神采宛轉,奇趣橫生。隨後,筆鋒轉至窟洞。窟洞處於山間的凹陷缺口處,形狀別緻,洞內自是一派清幽。以上寫山寫洞,彷彿是順手拈來,實際甚有深意。作者對於祠宇不作正面的刻畫,而是透過側面的山與洞,用壯觀的和奇巧的畫面互動映襯來表現,因此顯得格外有力。
寫初潭,先概括一句“殆不可狀”。這是為什麼呢?文章從觀賞感受落筆,給讀者設定了懸念,迫人追讀,引人入勝。接著勾勒潭之全貌:“若剖大甕,側立千尺”,突出其高深的特徵。然後對潭中細細地描繪:“黛蓄膏渟”,這是水色,既有青綠純淨的色感,又具潤滑如脂的質感;“來若白虹”,這是水流,使人慾見水波漾漾的美景;“沉沉無聲”,這是水聲,“無聲”,也是“聲”的一種表現,說明溪水積而成潭,既深且厚,故而無聲,倍增探幽攬勝的興致。如果說對水色、水流、水聲的種種描繪是電影中一個個搖曳生姿的全鏡頭的話,那麼以下二句對游魚的描寫則是一個特寫鏡頭:“有魚數百尾,方來會石下”,活現了游魚悠閒嬉戲的情態。於魚見水,絕非閒筆。
作者在完成了游魚這個特寫鏡頭後,又將鏡頭對準第二潭上的石頭:“石皆巍然,臨峻流,若頦頷齗顎”,不但寫出了石形的參差怪異,而且賦予生命力。“其下大石雜列,可坐飲食”,與上石相對照,一奇一平,亦具妙趣。忽然又涉筆寫到“有鳥赤首烏翼,大如鵠,方東向立”,與上文的“有魚數百尾,方來會石下”,兩個“方”字表明,魚也鳥也,都是作者此遊即目所見,寫景狀物之間,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存在。隨後,描繪南方數里之外的壯樹、瘦石、水鳴,以及大冥之川的山舒、水緩、有土田……使整個畫面境界開闊,尺幅之中具萬里之勢,給人以無盡的詩意。
第三部分寫黃神的傳說。這部分意在說明黃溪、黃神祠名稱的由來,是文中不可少的筆墨,使山水增加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不過寫神也還是寫人。“始黃神為人時,居其地”,“逃來,擇其深峭者潛焉”,“神既居是,民鹹安焉”,還是一個平常人的樣子。後來老百姓“以為有道,死乃俎豆之,為立祠”,這才成了“神”,但又“後稍徙近乎民,今祠在山陰溪水上”,也還是與老百姓接近的。作者在《時令論上》說過:“聖人之道,不窮異以為神,不引天以為高;利於人,備於事,如斯而已矣。”寫黃神這一段,是符合這個宗旨的。
《遊黃溪記》寥寥不足五百字,在藝術上卻很具特色。首先,變換視角,體物入微。作者善於在統一和諧的基調上,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從多種角度來刻畫景物,使形象生動豐滿,立體感甚強。比如山主要呈靜態,作者卻別出心裁地描繪其動態:“兩山牆立,如丹碧之華葉駢植,與山升降。”水一般呈動態,作者就既不放過寫其動態之美:“峻流”,“水鳴皆鏗然”;又精心刻畫其靜態之美:“沉沉無聲”,“水緩”;或用烘托法寫水:“有魚數百尾,方來會石下”;或用比喻法寫水:“黛蓄膏渟,來若白虹”,其表現技巧的高超真令人驚歎不已。
其次,作者寫遊記,處處體現“遊”字,其特徵即在里程的記錄上。如“黃溪距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