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章 【宋】蘇軾《答謝民師書》,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評價,不能因為他作過賦就貶低他,與司馬相如相提並論。升堂有餘,古人把學問由淺入深的三種境界喻為“入門”、“升堂”、“入室”,升堂有餘是說快達到“入室”的造詣極高的境界了。[13]歐陽文忠公言:歐陽修《蘇氏文集序》:“斯文,金玉也,棄擲埋沒糞土,不能消蝕。其見遺於一時,必有收而寶之於後世者。”此意蘇軾曾多次引述,如《答劉沔都曹書》雲:“以此知文章如金玉珠貝,未易鄙棄也。”又《答毛滂書》:“文章如金玉,各有定價。先後進相汲引,因其言以信於世,則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蓋付之眾口,決非一夫所能抑揚。”曾敏行《獨醒雜誌》卷一載,蘇軾謂謝民師曰:“子之文如上等紫磨黃金。”又用以比人,如《答黃魯直書》:“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將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稱揚為!”又《太息一章送秦少章》:“士如良金美玉,市有定價,豈可以愛憎口舌貴賤之歟!”等等。本篇引歐陽修語,當只“文章如金玉”一喻,“市有定價”以下,是蘇軾的引申發揮,故各篇措語多有不同。[14]惠力:寺名,一作慧力,在江西臨江(今樟樹市)縣南二里。臨江鄰近謝氏家鄉新淦,謝氏請蘇軾為惠力寺法雨堂題額。《東坡經進文集事略》本“堂”後有“兩”字。[15]臨江:宋臨江軍,治所在今江西樟樹市。新淦亦其屬縣。[16]峽山寺:在廣東清遠市清遠峽。蘇軾紹聖元年來惠州時曾遊其地,有《題廣州清遠峽山寺》文。
賞析:
本文又題作《與謝民師推官書》。謝舉廉,字民師,新淦(今江西新幹)人,元豐八年(1085)進士,頗有詩名,與叔父謝懋、謝岐,弟謝世充同榜登第,時稱“四謝”。元符三年(1100),蘇軾自海南遇赦北還,六月過海,十月至廣州。當時謝民師任廣州推官,曾攜帶詩文謁見蘇軾,很得蘇軾的賞識。蘇軾離開廣州後,謝民師多函候,本篇是蘇軾行至廣東清遠寫給謝民師的覆信。
這封書信,開端陳述雙方交誼,收尾答覆對方請託,中間重點談藝論文。蘇軾晚年連遭遠貶,歷經坎坷,飽嘗人事冷暖、世態炎涼,不願輕易納交官府中人。“不敢復齒縉紳”一語,話中有話,浸透了作者酸楚鬱憤的情愫。他多年謫居嶺海,如今遇赦北歸,實乃意外之大幸,“見平生親舊,惘然如隔世人”,只一筆,寫盡了大難不死者絕處逢生的真切體驗。備受迫害與冷遇的蘇軾,長期故舊星散、交遊斷絕,而素無往來的謝氏,卻多次問訊、過往,情親意厚,對方的殷殷相待,使蘇軾感到“傾蓋如故”。這段文字坦率地陳述了蘇軾由保留觀察到樂於納交的複雜心理,與友人誠摯而親切地交流了思想。收尾對謝氏求索墨跡作出懇切說明、答覆,並將當下行蹤告知友人,措辭簡當而親切。
書信的重點是闡述自己對文藝問題的見解。作者由讚揚謝民師的作品,發表了“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一段妙論,表達了自己崇尚平易自然文風的一貫主張。他自評其文雲:“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文說》)這段話與信中所云可以互相參證,足見這種天然美的風格蘇軾最為傾心,事實上也只有他的文章才達到了這種境界。崇尚天然美並不忽視文采。引用孔子的兩段話,既強調重文,又強調達意。人或以為“止於達意”,“疑若不文”,蘇軾把兩者統一起來予以詮解,糾正了“辭達”只是語言表現問題的片面理解。他認為一要能“求物之妙”,即善於尋求客觀事物的奧妙底蘊,把握難以捕捉的生動意象;二要“能使是物瞭然於心”,即細緻地觀察、熟悉、認識、理解事物的內在本質;三要“能瞭然於口與手”,即以準確而形象的語言予以生動的表現。只有如此,才叫“辭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