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1章 吳均《贈王桂陽》2、常璩《五丁拔蛇》,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1、吳均《贈王桂陽》

作者:【南北朝】吳均

松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

未見籠雲心,誰知負霜骨。

弱幹可摧殘,纖莖易陵忽。

何當數千尺,為君覆明月。

賞析:

王桂陽可能就是當時的桂陽郡太守王嶸。吳均又有《贈王桂陽別詩三首》,其中說王桂陽“高華積海外,名實滿山東。自有五都相,非無四世公”。可見王的地位很高,又有“願持鷦鷯羽,歲暮依梧桐”等語,說明吳均頗有依附於他的打算。從這種關係推斷,這首詩很可能是他的自薦之作。

自薦的詩很難寫,自譽過高,未免有誇言幹乞之嫌,因而吳均這裡避開了正面的自我標榜,全以松作比喻。松樹雖可長成參天的大樹,但初生之時不過數寸而已,甚至會被雜草埋沒,人們不知道它拔地千丈、籠聚雲氣的壯志,怎麼會明白它具有傲霜鬥雪的氣骨呢!前四句顯然以初生之松比喻自己未受器重,而借形容松樹的性格,表明自己高遠的志向與堅貞的品質。“弱幹可摧殘,纖莖易陵忽”二句,講的是小松枝幹嫩弱,易被摧殘,暗示自己身處下位,易遭人欺凌與忽視,委婉地表達了向王桂陽求助的意圖。最後兩句則進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抱負,他說:當幼松一旦長成數千尺的大樹,則可籠雲覆月,庇護眾生,言外之意是說自己一朝出人頭地,就可建功立業、大濟蒼生,到那時,自己不會忘記王桂陽的知遇之恩,“為君”二字,便含有此意。

這首詩通篇用比體,託物言志,句句寫松,卻句句落實到人,“數寸”“草所沒”“弱幹”“纖莖”諸語,道盡幼松之弱小易欺;“籠雲”“負霜”“千尺”“覆明月”諸語,則極言松之前程遠大。兩者對照鮮明,雖是自薦之詩,氣格卻絕不卑下,這是詩品,也是吳均的人品。吳均的詩已開唐律之先河,元陳繹曾的《詩譜》就在“律體”中列有吳均之名,並以為他與沈約諸人是“律詩之源,而尤近古者”,即此便可說明他在近體詩形成中所起到的作用了。這一首詩,其音調雖未完全合律,然已頗有律詩的章法,中間兩聯為對句,也合乎律詩的規律,這正是由古詩向律體過渡的形態。

2、常璩《五丁拔蛇》

作者:【東晉】常璩

周顯王三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數以美女進,蜀王感之,故朝焉。惠王知蜀王好色,許嫁五女於蜀,蜀遣五丁迎之。還到梓潼[1],見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攬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曳蛇[2],山崩。時壓殺五人,及秦五女並將從。而山分為五嶺,直頂上有平石。蜀王痛傷,及登之,因命曰“五婦冢山”;於平石上為望婦堠[3],作思妻臺。今其山或名五丁冢。

註釋:

[1]梓潼:地名。在今四川省綿陽市東北部、涪江支流梓潼河流域。漢置縣。[2]曳:亦作“拽”。拖;拉。[3]堠:原指了望敵情的土堡,這裡指候望五婦之處。

賞析:

這段故事出自《華陽國志·蜀志》。記述蜀國開明王朝的史事,歷史久遠,多有傳說附會之處。這則“五丁拔蛇”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例。在中國歷史上,地處西南的巴蜀故地歷來相對獨立,特別是在交通極不發達的遠古時期,更是一個神秘的地方。由秦入蜀,要經過許多崇山峻嶺,李白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為了打通蜀地,秦惠王特地以美女作為誘餌獻給蜀王。這也許是史實,因為蜀王好色,史書對此多有記載。但是,故事寫到五丁迎娶美女時,路逢大蛇擋路,而且又有所謂拔蛇拉倒山峰的悲劇結局,顯然就是浪漫而又誇張的描寫了。作者之所以要編寫這樣一個悲劇故事,也許是想表明蜀地與內地的隔絕以及開通蜀地的艱辛。

後世許多詩人將五丁拔蛇的故事作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遊:熊貓燒香就變強

胖子都是潛力股

異詭江湖:序列

西北擺爛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