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章 韓愈·《師說》,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師說

作者:【唐】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2]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3],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乎!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4]、萇弘[5]、師襄[6]、老聃[7]。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8],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註釋:

[1]道:指孔孟之道。業:指以攻讀儒家經典為主的學業。惑:指道與業兩方面的疑難。受,通“授”。[2]句讀(dou豆):即“句逗”。文辭語意已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3]不:同“否”。[4]郯(tán談)子:春秋時郯國的君主,據說孔子曾向他請教少皞氏以鳥名官的事。[5]萇(cháng長)弘:周敬王時大夫,據說孔子曾向他請教音樂方面的問題。[6]師襄:魯國樂官,孔子曾向他學琴。[7]老聃(dān丹):即老子李耳,孔子曾向他問禮。[8]六藝經傳:六經的經文和註解。

賞析:

這是韓愈著名的論說“師道”的文章。文中雖也正面論及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和以什麼人為師等問題,但重點是批判當時流行於士大夫階層中的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可見當時韓愈倡言師道,抗顏為師,是冒著觸犯流俗的危險,很需要一些勇氣的。就文章的寫作意圖和主要精神看,這是一篇針對性很強的批駁性論文,只不過沒有采用通常的駁論形式而已。

文章的開頭一段,先從正面論述師道——從師的必要性和從師的標準(以誰為師)。劈頭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個論斷,緊接著概括指出師的作用:“傳道受(授)業解惑”,作為立論的出發點與依據。從“解惑”(道與業兩方面的疑難)出發,推論人非生而知之者,不能無惑,惑則必從師的道理;從“傳道”出發,推論從師即是學道,因此無論貴賤長幼都可為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這一段,層層頂接,邏輯嚴密,概括精練,一氣呵成,在全文中是一個綱領。這一段的“立”,是為了下文的“破”。一開頭鄭重揭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就隱然含有對“今之學者”不從師的批判意味。

第二段開頭,緊承上段對師道的論述,連用兩個語氣強烈的感嘆句:“嗟乎,師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遊:熊貓燒香就變強

胖子都是潛力股

異詭江湖:序列

西北擺爛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