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章 韓愈·《張中丞傳》後敘,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張籍雲。
註釋:
[1]張籍(766?—830?):唐詩人,字文昌,吳郡(今江蘇蘇州)人,貞元十五年(799)登進士第,官至國子司業。[2]雷萬春:張巡部下偏將,《新唐書》本傳謂其“強毅用命,每戰,巡任之與霽雲均”。但本文中並未述及其事,故茅坤《韓文鈔》、閻若璩《潛邱札記》以為恐傳抄之誤,應作南霽云為是。[3]汴、徐二府:汴、徐二州的幕府。唐時汴州治所在今河南開封,徐州治所在今江蘇徐州。[4]雙廟:時詔贈張巡揚州大都督,許遠荊州大都督,皆立廟睢陽,歲時致祭,號雙廟。[5]南霽雲:張巡部下勇將,本為張沼下屬,遣睢陽與巡計事,為巡忠誠所感,遂留其處。[6]賀蘭:賀蘭進明,時以御史大夫、河南節度使駐軍臨淮(今江蘇盱眙北)。[7]浮圖:塔。[8]泗州:州名,唐時治所為臨淮。[9]大曆:唐代宗年號(766—779)。[10]和州:州名,唐時治所為歷陽(今安徽和縣)。[11]僅:將近。[12]旋:小便。[13]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4)。[14]亳、宋:亳州,唐時治所為譙縣(今安徽亳州)。宋州,唐時治所為睢陽。
賞析:
《〈張中丞傳〉後敘》作於唐憲宗元和二年(807),是表彰安史之亂期間睢陽(今河南商丘)守將張巡、許遠的一篇名作。睢陽是江淮的屏障,而唐朝廷軍隊的給養主要依賴江淮地區。因此,堅守睢陽,對制止叛軍南犯,保障給養由淮河、長江溯漢水進入唐軍後方,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史家認為,張巡、許遠堅守睢陽之功,不亞於郭子儀、李光弼的用兵。
題中的張中丞即張巡,本來是真源(今河南鹿邑)縣令,叛軍進入河南後,張巡領兵在雍丘(今河南杞縣)等地抗戰。至德二載(757)正月,睢陽太守許遠向張巡告急,巡領兵殺進睢陽與許遠共同守城,直至壯烈犧牲。張巡守睢陽時,朝廷封其為御史中丞、河南節度副使,故稱張中丞。曾隨他守睢陽的李翰寫過一篇《張中丞傳》,韓愈這篇文章是對《張中丞傳》的闡發和補充,故題為《〈張中丞傳〉後敘》。
《後敘》的寫作,有其現實針對性。當時距張、許殉難雖已半個世紀,但由安史之亂開始的藩鎮割據並未停息。社會的動盪引起人們思想的混亂,對張、許缺少公正的評價。唐憲宗即位後,以武力削藩,但不少人主張姑息,反對用兵。因此,本文的用意,不限於評價張、許,實際上是對專務姑息、為叛亂勢力張目者的回擊。
宋人張耒說:“韓退之窮文之變,每不循軌轍。”(《明道雜誌》)本文忽而議論,忽而敘事,議論、敘事中又插入描寫和抒情。除敘張巡、許遠、南霽雲三人事蹟外,還牽涉到於嵩、張籍和作者自己。這樣紛繁複雜的頭緒和變化,可按由破到立的線索去把握。前三段先透過議論,破小人的誣衊,後兩段透過補敘遺事,彰英雄之業績。而從材料來源看,則是先據李翰《張巡傳》所提供的事實,進行論辯,然後根據作者自己在汴、徐二府的見聞和張籍所提供的材料,補敘英雄遺事。
第一段是引子,借評論李翰的《張巡傳》,作一些必要的交待。真正的議論是從第二段開始的。張、許二人中,許遠受誣更重,第二段便主要為許遠辯誣。“遠雖材若不及巡者,開門納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處其下,無所疑忌,竟與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虜,與巡死先後異耳”,是對許遠的總評。抓住最關鍵性的幾件事,充分說明許遠忠於國家、以大局為重的政治品質,同時又緊扣與張巡的關係,讓人感到堅守危城,大義殉國,張、許是完全一致的,任何想把張、許二人分開,從許遠身上開啟缺口的企圖都是徒勞的。在這樣的總評之後,再逐一辯誣,就有高屋建瓴之勢。辯誣的第一層是駁畏死論。作者從兩家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