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章 劍閣銘,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劍閣銘
作者:【西晉】張載
巖巖梁山[1],積石峨峨。遠屬荊衡[2],近綴岷嶓[3]。南通邛僰[4],北達褒斜[5]。狹過彭碣[6],高逾嵩華[7]。
惟蜀之門,作固作鎮。是曰劍閣,壁立千仞。窮地之險,極路之峻。世濁則逆,道清斯順。閉由往漢,開自有晉。
秦得百二,併吞諸侯。齊得十二,田生獻籌[8]。矧茲狹隘,土之外區。一人荷戟,萬夫趑趄[9]。形勝之地,匪親勿居。
昔在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見屈吳起。興實在德,險亦難恃。洞庭孟門,二國不祀[10]。自古迄今,天命匪易。憑阻作昏,鮮不敗績。公孫既滅[11],劉氏銜璧[12]。覆車之軌,無或重跡。勒銘山阿,敢告梁益[13]。
註釋:
[1]梁山:即梁州之山。劍閣所在地劍門山當時屬梁州。[2]屬(zhu主):連線,連綴。荊:湖北荊山。衡:衡山。[3]綴:連線。岷:岷山。嶓(bo波):嶓冢山,在今陝西寧強。[4]邛(qiong窮):漢代西南少數民族名,此指邛人居住的今四川省西昌地區。僰(bo勃):古族名。春秋前後居住在以僰道(今四川宜賓)為中心的今川南以及滇東一帶。此指其地。[5]褒斜:即褒斜道,古道路名。因取道褒水、斜水兩河谷得名。漢武帝治褒斜水道以通漕運未成,其陸道自漢以後為往來秦嶺南北重要通道之一。[6]彭:彭門山,又稱天彭闕,在今四川彭州西北,因兩山相對,其形如闕而得名。碣: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7]嵩:嵩山。華:華山。[8]百二、十二:本指百分之二,十分之二,此謂山河險固之地。田生:田肯。語出《史記·高祖本紀》:劉邦偽遊雲夢,因執韓信。“田肯賀,因說高祖曰:‘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齊,東有琅邪、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縣隔千里之外,齊得十二焉。故此東西秦也。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矣。’”[9]趑趄(ziju資居):徘徊不前的樣子。[10]“昔在武侯”八句:事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武侯曰:‘善。’”意謂國家的興亡在德不在險,若恃險而修政不德,則有如三苗與殷紂,終將亡國絕祀。[11]公孫:指公孫述(?—36),新莽時,據益州稱帝,光武帝建武十二年為漢軍所破,被殺。[12]劉氏:指劉禪(207—271),三國蜀漢後主。炎興元年(263)魏軍迫成都,他面縛輿櫬出降。銜璧:《左傳·僖公六年》:“許男面縛銜璧。”杜預注:“縛手於後,惟見其面,以璧為贄,手縛故銜之。”後人解釋:古人死多含珠玉,所以示不生。後稱國君投降為“銜璧”。[13]梁益:晉之兩州。梁州治南鄭,益州治成都。
賞析:
銘按其撰刻宗旨,可概分為兩類:記功德,使傳揚於後世;表誓戒,求聞達於當代。張載的《劍閣銘》則是表誓戒銘文中的傑作。張載之父張收,晉武帝太康初任蜀郡太守,載至蜀省父,道經劍閣。劍閣,即劍門關,在今四川劍閣縣北二十五公里的劍門山,山勢橫亙百餘公里,七十二峰綿延起伏,形若利劍,高連霄漢,峭壁中斷處,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