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3章 後出師表,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襲曹營,操中流矢,長子昂亡於戰事。[16]險於烏巢: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戰中,袁紹屯糧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兵多糧足,操軍睏乏危急,遂夜襲烏巢,焚其糧草,殲其主力,方轉危為安。[17]危於祁連:事不詳。據《通鑑》胡三省注,此祁連可能指鄴城(今河北磁縣東南)附近的祁山。建安九年(204)曹操圍鄴,由祁山還鄴途中,險為袁紹的將領審配所設伏兵射中。[18]逼於黎陽:建安七年(202)五月,袁紹死,其子譚、尚固守黎陽(今河南鶴壁浚縣東)。九月,操攻黎陽,連戰不克。次年,操轉攻鄴,譚又引兵逼迫其後。[19]幾敗北山:事不詳。可能指建安二十四年(219),曹、劉爭奪漢中,三月,曹操自長安出斜谷,軍至陽平北山(今陝西漢中市勉縣西),劉備因險拒守。操於五月引軍還歸長安。[20]殆死潼關:建安十六年(211),曹操與馬超、韓遂戰於潼關,將北渡黃河,遇馬超軍,避於舟中,追騎沿岸射擊,箭如雨下。脫險後,操曰:“今日幾為小賊所困乎!”[21]偽定:指曹氏統一北方,僭稱國號。[22]昌霸,一稱昌豨。建安四年(199),東海郡昌霸叛,郡縣數萬兵歸附劉備。[23]四越巢湖不成:曹操駐合肥以重軍,南隔巢湖,與駐屯濡須口的孫吳對峙,操始終未能越過巢湖。[24]李服:不詳。據《通鑑》胡三省注:“李服,蓋王服也。”建安四年(199),車騎將軍董承受獻帝衣帶中密詔,與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服和劉備等合謀誅操。事洩,董、吳、王被殺。[25]夏侯:指夏侯淵,曹操的大將。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東征張魯,留夏侯淵屯守漢中。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出兵漢中,夏侯淵被蜀將黃忠擊殺。[26]漢中:郡名,治所在今南鄭。[27]曲長、屯將:軍隊中的將領。[28]突將:衝鋒突陣的勇將。無前:無敵。[29]賨(cong叢)叟、青羌:蜀軍中少數民族的兵士。[30]敗軍於楚: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征劉表。表死,子琮投降。操即追擊劉備,於當陽長坂坡大敗之。當陽古屬楚地,故云。[31]東連吳、越:指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戰中劉備派諸葛亮至江東,與孫權聯合抵禦曹操。[32]西取巴、蜀:建安十六年(210)益州牧劉璋恐曹操襲己,聽張松計,迎劉備入蜀。後備與璋有隙,劉備自葭萌(今四川廣元西南)進擊益州,諸葛亮、張飛等平定白帝、江州、江陽等地,劉備進圍成都,璋出降,劉備遂佔有巴蜀地區。[33]授首:被殺。事見注[25]。[34]“吳更”二句:赤壁之戰後,劉備領荊州牧。建安十六年(210)劉備入蜀時,留關羽鎮守荊州。劉備既得益州,孫權欲復得荊州,雙方於建安二十年(215)議定共據荊州。二十四年(219),孫權乘關羽北攻曹魏時,襲擊關羽後方,取江陵,擄其家屬。關羽還軍南下,途遭陸遜截擊,羽及子平被殺,孫吳遂獨佔荊州。[35]秭歸蹉跌:劉備忿恨孫吳襲擊荊州,於章武元年(221)親率步卒伐吳,破吳軍於秭歸(今屬湖北)。次年,出夷道,為吳將陸遜以火攻敗於虓(xiāo消)亭,劉備還秭歸,收合殘兵,駐屯白帝。蹉跌,失墜。[36]曹丕稱帝:公元220年,曹操亡,其子丕廢獻帝自立,改國號為魏。[37]盡力:一作“盡瘁”。[38]逆睹:預料的意思。
賞析:
《後出師表》是歷代傳誦的名篇,同時又是一篇著作者有爭議的文章。這篇文章未見載於晉陳壽所進原編《諸葛亮集》,而出自三國時吳人張儼的《默記》(見《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後世頗有人懷疑其真實可靠性,但歷來仍將它視為《前出師表》的姐妹篇,宋司馬光奉敕編集《資治通鑑》時亦將此表全文照錄。而“鞠躬盡瘁(力),死而後已”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