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章 中興二十八將傳論,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21]並列:指並用功臣。[22]權:權衡輕重。[23]建武:漢光武劉秀年號,公元25年至57年。[24]數公:指高密侯鄧禹、固始侯李通、膠東侯賈復。見《後漢書·賈復傳》。[25]留侯:張良。他曾對劉邦說,“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何)曹(參)故人,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所以諸將相聚偶語是要謀反。見《史記·留侯世家》。[26]郭汲:漢光武曾任命他為幷州牧,郭汲進言云:“選補眾職,當簡天下賢俊,不宜專用南陽人。”見《後漢書·郭汲傳》。[27]鄭興:任太中大夫時上疏雲:“道路流言,鹹曰朝廷欲用功臣,功臣用則人位謬矣。”見《後漢書·鄭興傳》。
賞析:
此篇選自《後漢書》。東漢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為“追感前世功臣,乃圖畫二十八將於南宮雲臺”,於是鄧禹、馬成、吳漢、賈復、朱佑等稱中興二十八將。他們在西漢淪亡之後,追隨漢光武劉秀,為復興王業、建立東漢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二十八將在《後漢書》中均有傳,范曄在朱佑、景丹、馬武等人最後一篇合傳之後,作了評論,後人名之曰《中興二十八將傳論》。
作為對中興二十八將的總評,范曄首先肯定他們的功勳和才幹:“鹹能感會風雲,奮其智勇”,成為“佐命”之臣。在西漢末年舉國動亂之中,他們認清形勢,緊隨劉秀,“雲從龍,風從虎”,風雲際會,表現出他們的識見;為劉秀出謀畫策,東征西討,統一全國,表現出他們智勇雙全的才幹。至於神化二十八將,視為天上星宿下凡的迷信說法,范曄稱“未之詳也”,實際上是予以否定。二十八將的功業,各人的傳記中已有詳盡的記載,這裡畫龍點睛,概括地指出他們成就一番功業的緣由所在。
傳論中心不在於評價二十八將的勳績,而是評價漢光武對待這些功臣的政策。漢光武“不以功臣任職”的政策,後世曾有非議,而范曄則認為完全正確。其一,從歷史發展的淵源看,秦漢以來,任用功臣的結果往往是君臣猜疑,引發亂事,導致功臣被殺;同時,重用功臣,使“縉紳道塞,賢能蔽壅”,阻擋了賢才進用之路,這二者均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其二,從漢光武的治國方略看,他對官吏“導之以政,齊之以刑”,用政法引導他們,用刑罰整頓他們,“課職責咎”,務求治績。如果據此嚴格要求功臣,則“虧喪恩舊”;如果對功臣礙於感情,則“違廢禁典”。因此,漢光武在百餘功臣中,僅鄧禹、李通(不屬二十八將)、賈復與公卿一道,參議國家大事。對功臣,以尊貴的封爵與豐厚的俸祿作為酬答。這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這番闡述,駁斥了非議漢光武“不以功臣任職,至使英姿茂績,委而勿用”的說法。用駁論的方式,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說服力。范曄是史學家,所以能從歷史的發展、東漢的實際肯定漢光武對待功臣的正確策略。他既能辨明史實,又能作出判斷,學與識兼而有之。范曄在《獄中與諸甥侄書以自序》中稱:“吾雜傳論,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約其詞句。”“裁味”,即裁斷之意,根據自己的見解作出判斷。本篇就漢光武對待功臣的策略予以裁斷,可見一斑。所謂“精意深旨”,是指由史實概括出來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思想觀點。漢光武正確對待功臣的策略,說明“崇恩偏授,易起私溺之失,至公均被,必廣招賢之路”。一反一正,中心是廣開招賢之路,才能使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今人錢鍾書在《管錐編》中稱范曄《後漢書》中的傳論“從衡馳騁,感慨飛揚”,《中興二十八將傳論》最能體現這樣的特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