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5章 尚書·夏書·五子之歌,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見,“關石和鈞”與《舜典》篇“同律度量衡”意義大致接近,有利於平抑物價,促進貿易公平。[4]有:富足。[5]荒:荒廢。墜:失落。緒:前人留下的事業。

第五段,怨恨太康拋棄典章法度而滅宗祀。

其五曰:“嗚呼曷歸[1]?予懷之悲。萬姓仇予[2],予將疇依?鬱陶乎予心[3],顏厚有忸怩[4]。弗慎厥德,雖悔可追?”

註釋:

[1]曷歸:即“歸曷”,歸向何方,疑問句的賓語前置句。曷,何,疑問代詞。下文“疇依”句法結構相同,即“依疇”。[2]仇:孔傳:“怨也。”[3]鬱陶:憂愁。孔疏:“鬱陶,精神憤結積聚之意,故為哀思也。”[4]顏厚:面帶羞愧。孔疏:“羞愧之情見於面貌,似如面皮厚然,故以顏厚為色愧。”忸怩:內心慚愧。孔疏:“忸怩,羞不能言,心慚之狀。”

第六段,埋怨太康不慎修德終失帝位。

點評:

《史記·夏本紀》記載:“夏后帝啟崩,子帝太康立。”太康是個昏君,耽於遊樂,荒廢政務,民生凋敝。太康外出狩獵數月不歸,有窮國君后羿發動政變,據黃河天險阻擋太康返都,史稱“太康失國”。太康失國後,太康的弟弟在洛水的北岸等待太康,作了五首怨歌,直陳失國之由,論述為政之本,為歷代政治家所重。

第一首歌的首句是:“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句話不僅是這首歌辭的中心,也是全篇的本旨。老百姓可以親近,但不可以輕視;老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牢固了國家才能安寧。這一正確的政治邏輯,不僅是三代聖君的訓誥,也體現了我國早期的民本思想。歌辭隨後警示統治者治民必須恭敬謹慎,戰戰兢兢,就像用腐朽的繩索駕馭六匹奔馬那樣,比喻多麼生動形象,促人警醒。“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是我國古代長期政治實踐總結出來的理論精華,“敬民”則是歷代政治家執政的基本理念。

第二首歌警告統治者要剋制個人慾望,第三、第四首歌強調綱常法度的重要性,第五首歌又迴歸到人心問題上,“萬姓仇予,予將疇依”,指出不行德政,荒廢民生,就會眾叛親離。《五子之歌》具有很強的現實警示意義。

第四首歌的“關石和鈞”,據孔傳、蔡傳,其意義與《舜典》“同律度量衡”接近(參本篇註釋)。《國語·周語下》也引《夏書》“關石和鈞,王府則有”,可證此說起源甚早。

《五子之歌》屬於“晚書”,學者多懷疑其內容的真實性。就“五子”而言,有學者以為是五個人,有學者認為就是一個人。《國語·楚語》:“堯有丹朱,舜有商均,啟有五觀。”韋昭注:“五觀,啟子,大康昆弟也。觀,太汭之地。《書》曰:‘大康失國,昆弟五人須於雒汭。’傳曰:‘夏有觀扈。’”清代學者段玉裁認為,“五子之歌”即“五子之觀”,意思是:五子去往觀,觀是地名。五子其人封於觀地,所以又稱五觀(一作“武觀”)。此外,汲郡古文:“放王季子武觀於西河。”段氏據此指出五子就是五觀(武觀),僅僅是一個人。《墨子·非樂》引有《武觀》章句,內容與本文大相徑庭,段氏認為那是真古文《五子之歌》。今按:上古“歌”為見母歌部字,“觀”為見母元部字,二字雙聲,歌、元對轉,例得通用。段玉裁論述精當,郭沫若也予以贊同。

儘管如此,本篇對於上古史的研究仍具有一定意義。

《五子之歌》的文學價值和語言學價值也比較高。五首歌都押韻,都與上古韻部吻合。其中,第一首用韻不易察覺。“寧”“敬”上古音屬耕韻,“明”屬陽韻,耕、陽旁轉,這兩個韻部的字可以通押;“下”“予”“圖”“馬”均為魚韻,魚、陽對轉,這兩個韻部的字也可以通押。由此可知,以上各字在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遊:熊貓燒香就變強

胖子都是潛力股

異詭江湖:序列

西北擺爛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