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章 歸田賦,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明時代的難以預期,正如黃河水清那樣希望渺茫。賦一開始就籠罩著個人與社會政治生活無法相容的氣氛。理想與現實的衝突,曾致使多少志士仁人為之憤慨悲嘆!舊題為屈原所作的《漁父》中,塑造了一位帶有濃重道家思想色彩的“漁父”形象,他勸誘屈原“與世推移”,隨遇而安,試圖在心靈上泯滅這種衝突和矛盾。張衡在賦中表白:“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說明其主題傾向是受到“漁父”為代表的高蹈避世思想的影響的。對“世事”的失望乃至擺脫,使他的視野發生轉向,從而發現了一個清新的世界,這世界充滿大自然的欣欣生意。這種富有詩意的畫面,是與他體驗到的新鮮的生命意蘊和情感節奏相符合的。
當然,從張衡筆下的“歸田”生活中,仍可看出他並沒有徹底被“與世推移”的思想所同化。對現實的失望沒有使他墮入玩世不恭或頹唐任誕的情緒之中。在非同一般的自律意識支配下,他“彈五絃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仍然不能忘懷於對理想的政治模式的探究。這裡透露出他對社會、對民生的難以消磨的一份關心。所以,對個人情志的反省,最終的歸趣就指向“苟縱心於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即力求達到一種道德情操極高的心靈自由的境界。如果說,“縱心於物外”主要來源於道家思想的影響,那麼,對於個人“榮辱”的認識則不能不說得力於儒家先賢的道德薰陶。儒家對社會、對個人採取的是積極進取的態度,講究進德修業,而作為其道德觀的一部分,還要求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可見孔子對個人的榮辱有超脫的看法。從張衡的思想境界中,不難看出是糅合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成份的。
作為抒情短賦的傑作,這篇作品中所開創出來的境界,在賦史上也是極其值得重視的。儘管對田園生活還不能有更為惟妙惟肖的描摹,但畢竟開拓了賦的視野,標誌著東漢末年賦的創作從外向經營的逞辭大賦轉向迴歸內心的抒情短章的演進之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