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1章 尚書·商書·湯誥,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已經建立,原來的諸侯國同商建立了新的關係,所以也是商朝所建立的了。[2]無:通“毋”。匪:通“非”。彝(yi):常道,法度。《詩經·大雅·烝民》“民之秉彝”,毛傳:“彝,常。”鄭玄說:“民所執持有常道。”[3]即:就,靠近。慆(tāo)淫:享樂過度。[4]典:常法,法則。[5]天休:天賜的吉祥。休,美善。[6]簡:簡閱,考察。[7]其:如果。[8]以:連及。《經傳釋詞》:“以,猶‘及’也。”[9]尚:庶幾,表示希望的副詞。時:通“是”,代詞。忱:誠信。[10]終:指好的結局。

第三段,告誡各侯國要遵守常法,並表明自己的誠意,希望獲得圓滿結局。

點評:

湯率領諸侯軍在安邑西北的鳴條戰勝了桀,並乘勝消滅三朡。湯回到都城亳邑,各路諸侯都來朝見。湯告誡諸侯,闡明伐桀的重大意義;勉勵諸侯各守常法,以承天休。

商人迷信鬼神,巫風很盛,天與德真正的結合要到殷周之際。湯指明“天道福善禍淫”,強調“惟簡在上帝之心”,商朝初期就產生這樣的觀念可能是後人的追記。儘管如此,這兩句話十分精警,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尤其是“天道福善禍淫”,用極其洗練的語句告訴人們行善必然會得到福佑,作惡必然會招致災禍。“天”後緊接以“道”字,更加突出了這種善惡報應的必然性。

《湯誥》指出,“若有恆性,克綏厥猷惟後”。蔡沈《書集傳》對此解釋說:“成湯原性以明人之善。”“若有恆性”強調君主應當順從臣民的常性施行政教。周代是禮樂文明的鼎盛期,禮樂是周代政教的主要載體。而禮正是緣情而作,《禮記·坊記》說“禮者,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文”;郭店楚簡《語叢二》說“禮生於情”,這既顯示出我國傳統政教對人性的關懷,也顯示出我國古代高超的政治智慧與行政藝術。同時,“若有恆性”不僅僅是治國良方,也是教育的明智策略。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與“若有恆性”的施政主張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二者都是強調根據人的性格特徵實行教化,從而提升人們的修養。

《湯誥》屬於“晚書”。《史記·殷本紀》也記載了湯伐桀還亳後作《湯誥》,所引三段誥詞與此篇完全不同:

既絀夏命,還亳,作《湯誥》:“維三月,王自至於東郊。告諸侯群后:‘毋不有功於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罰殛女,

毋予怨。’曰:‘古禹、皋陶久勞於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

有居。后稷降播,農殖百穀。三公鹹有功於民,故後有立。昔蚩尤與其大夫作亂百姓,帝乃弗予,有狀。先王言不可不勉。’

曰:‘不道,毋之在國,女毋我怨。’”以令諸侯。

《史記》所載誥詞緊緊圍繞一個“民”字,首先告誡諸侯要勤事利民,然後概述大禹、皋陶、后稷治事安民的功績,要求諸侯決不能像蚩尤那樣擾民作亂,最後警告諸侯如果不治民事就要受到懲罰,甚或剝奪君侯的爵位。本篇則主要說明伐桀的道理。清代不少學者認為傳本《湯誥》是偽古文,《史記》引文是真古文。黃宗羲就曾指出後人“誤襲周制以為《湯誥》”,“可見《夏書》本文不同孔書、左氏而非偽也,則不能不致疑於古文矣”。當然,還可以進一步提供佐證。從編輯角度分析,《湯誥》應與《湯誓》和《仲虺之誥》在內容上有所區別;從邏輯事理分析,伐桀之前當應說明伐桀之由,登基之後當應申明治國之道。兼之,司馬遷曾問古文《尚書》於孔安國,司馬遷所見所引《湯誥》,當更近孔安國的古文《尚書》。

《國語》和《墨子》引《湯誓》多與《湯誥》相似。《國語·周語上》引《湯誓》“餘一人有罪,無以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遊:熊貓燒香就變強

胖子都是潛力股

異詭江湖:序列

西北擺爛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