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8章 韓非子·自相矛盾,俠影美顏,德蘭Y,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特別是“楚人有鬻楯與矛者”的寓言故事,非常形象地描繪了這種自相矛盾的現象,說明人們思維必須遵守矛盾律,這在思想史上是有重大貢獻的。韓非寫這則寓言故事,意在說明“賢舜則去堯之明察,聖堯則去舜之德化,不可兩得也”,從而揭露了儒家極力美化堯舜的荒謬。為了宣揚人治德化的政治主張,儒家曾把堯舜理想化,把他們描繪成完人、至人、聖人、超人,無形中也就製造出了新的迷信。因而韓非對這一問題的揭露,對於人們破除迷信也很有啟發意義。

第二層,進一步對比德化與法治的得失。首先指出舜之“救敗”,一年才解決一個問題,舜這種人是有限的,壽命也是有限度的,而天下的過失(弊端)卻沒有窮盡。憑著有盡的年壽去糾正那無窮的過失,那是解決不了多少問題的。文章在破了儒家這種德化人治的觀點後,緊接著提出了正面的法治主張,認為如果堅持信賞必罰,十天之內海內就會太平。

第三層,再進一步繼續用對比手法,說明躬親化民,哪怕是堯舜都會感到為難,而處勢行法,即使是平庸的君主也會覺得易於統治。因而治理天下,絕不能“釋庸主之所易,道堯舜之所難”。

總之,本文透過對儒家自相矛盾的言行的揭露,著重抨擊了儒家的“人治”主張,認為依靠個別的聖君賢臣事事躬親去治理國家,肯定是治不好的,只有依靠“法”“術”“勢”,才能治理好天下。韓非的“法治”主張對儒家的“人治”學說來說,確有補弊糾偏的作用,但不應把“法治”和“人治”絕對地對立起來,在強調“法治”的同時,也仍然需要重視居上位者個人的才能、表率作用以及“躬親化民”的精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遊:熊貓燒香就變強

胖子都是潛力股

異詭江湖:序列

西北擺爛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