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7頁,臨高臺,昔在野,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魏雲卿知道他這幾日政務繁忙且關鍵, 所以也沒去打擾他, 讓他專心政事, 自己則悄悄和宮人一起給他準備著生辰賀禮。
中秋策試之後的論辯,由宋太師和薛太尉共同主持, 整整持續了三日。
太學之中,百家暢思, 高談闊論。
此次會議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為中心議題,官員與學子各自暢所欲言, 發表建議, 集思廣益。
反對鹽禁的人,大多持儒家「不與民爭利的原則」, 認為天為黔首生鹽,君主富有四海, 無需禁一鹽池與民爭利。且官營鹽會導致官商勾結,物價上漲,囤積居奇的現象, 不利於百姓民生。
而以柳弘遠為代表的一眾支援鹽禁的寒門學子則認為, 私鹽之利,都是豪強貴族侵佔, 貧弱者不得佔。
且豪強大家得管山海之利,煮海為鹽,奴役貧民賺取利潤,又聚集貧苦流民於深山窮澤之中,成奸偽之業,遂朋黨之權,不利於國家穩定。
至於官商勾結,物價上漲,則完全是因為地方世家與商戶勾結,不依法辦事,才造成一些弊端,該檢討的是執行的官員,而非政策之錯。
如果各級官員都能選才任良,而非唯家世、門第、親私是舉,何患會有官商勾結之弊?
最終,在一眾寒門學子的支援下,以鹽禁之舉,可抑制豪強大族兼併,提高國家稅收,用於濟民救災的聲音,佔了上風。
論辯結束後,百官對討論的內容做了整理總結,朝廷透過了鹽禁,天子詔定曰——
司鹽之稅,自古通典,可復立監司,禁之為便。
至此,鹽禁之議,塵埃落定。
鹽禁之議結束後,便是天子的生辰了。
鹽禁初定,蕭昱大喜,便趁著生辰宴請百官,以及推動此番鹽禁成功的寒門眾學子。
八月十九日,天子生辰,華林園再度開宴。
是日,公卿畢至,少長鹹集。
龍淵池上舟船往來交織,宴會席間觥籌交錯。
柳弘遠秋試高第,朝廷授予了著作佐郎之職,在秘書左丞殷恆手下,協助秘書郎李允撰寫國史。
席間,殷恆跟他閒聊著,「依制,每位新到任的著作佐郎,都要撰寫名臣傳一篇,我這邊剛好有個需要立傳的大臣,這篇傳記,李郎寫不了,想要交給你來寫。」
李允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
柳弘遠問道:「不知是要為哪位名臣列傳?」
「前中書令,南安貞世子宋珣。」
柳弘遠微微錯愕,宋世子是皇后元舅,太師長子,身份敏感,很多反對度田的世家,即便心裡對他否定,也不敢明著抹黑。宋世子逝去十餘年都未能成傳,想來是朝廷對他的功過爭議很大。
所以,他的傳記,出身高門的李允寫不了,只能由他這種沒有利益糾葛的寒門來寫。
「宋世子一生,改革有功,可致使廬江動亂,亦有過。這其中的功過是非,就看你的筆力了。」
柳弘遠心中一動,史書的蓋棺定論,意味著政治解釋權,對度田之策的肯定與否定,是兩股政治勢力的鬥爭。
修史素有春秋筆法,如果他在傳記中弱化宋世子的度田功績,而多著墨於他引起動亂之責,他日鹽禁若也造成動亂,便會有朝臣以此先例作參考,打擊鹽禁政策。
柳弘遠了悟,此時選他為宋世子列傳,便是要利用此篇傳記,在輿論上掌控話語權,來輔助鹽禁政策推行。
他道:「諡法曰,清白守節曰貞,不就是對宋世子一生政績最好的詮釋嗎?」
殷恆不語,意味深長地一笑。
另一邊,蕭昱給魏雲卿剝著石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