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溢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章 坐論儒釋道,元太祖鐵木真,丹霞溢光,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印度恆河流域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漢人東漢時期,漢明帝夢見金人從西方飛來,於是派人去西域,迎來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經,用白馬駝回首都洛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四十二章經》,佛教正式傳入漢地。但當時儒學興盛,佛教發展受限。西晉年間,官方與民間的佛教信仰,逐漸普遍。佛教在東晉時代形成南北區域。這些地區的統治者,多數提倡佛教,以後趙、前秦、後秦、北涼均盛,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極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為翻譯《金剛經》的鳩摩羅什。佛教在後秦尤盛,後秦統治者姚興,篤好佛教,又因得鳩摩羅什,譯經講習都超越前代。北周隋國公楊堅於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在位期間,大興佛教,並招請隱居僧侶出山,號召佛徒“為國行道”,使佛教再度興盛於世。到了唐朝,雖以道教為國教,佛教也受到推崇,先後有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養佛指舍利。每次迎送聲勢浩大,朝野轟動,皇帝頂禮膜拜,等級之高,絕無僅有。唐太宗在清除南方割據、平息騷亂時,曾得少林寺僧兵之助;在即位後,下詔在全國“交兵之處”建立寺剎。他還在玄奘西行求法歸國後,於慈恩寺組織大規模的譯場,法相唯識宗即在太宗的支援下創立。武則天更是崇信佛法,每天都要禪坐,並供養了很多佛教大師,其中以對神秀大師的禮遇更甚,使佛教更加昌盛。唐玄宗崇信密教,對善無畏、金剛智禮敬有加,曾請不空入宮授灌頂法,因之密宗興盛一時。唐憲宗時,迎佛骨於鳳翔法門寺,更掀起社會上一股崇佛的熱潮。不過物極必反、盛極必衰,唐朝後期發生“武宗滅佛”事件,佛教開始走向衰落。
成吉思汗不解的問,佛教怎麼會突然走向衰落了?
郭寶玉說,主要因為崇佛太耗費一個國家的財力了。漢人南梁王朝有一個梁武帝蕭衍,提倡尊儒崇佛,並曾多次捨身出家,他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後返回,大赦天下,改年號大通;第二次至同泰寺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脫下帝袍,換上僧衣,捨身出家,後由群臣捐錢一億將其贖回;第三次出家,群臣用兩億錢將其贖回;第四次出家,群臣出資一億錢贖回。梁武帝四次出家,朝廷花了四億錢將其贖回。梁國百姓紛紛效仿梁武帝崇佛,耗費大量財物,國家從此開始衰弱,梁武帝也被叛將殺死。到了唐朝,因為崇佛,造成國家社會動盪、經濟衰退,當時的皇帝唐武宗,吸取梁武帝教訓,下令沒收寺院土地財產,毀壞佛寺,佛像,淘汰沙門,勒令僧尼還俗,從而挽回國家衰退的態勢。
成吉思汗問,漢人的四億錢相當於多少黃金啊?
郭寶玉說,大概相當於四萬兩黃金。
成吉思汗說,我的天啊,花費如此巨大,看來佛教不適合治國啊。
郭寶玉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佛教適宜治心,確實不適宜治國。
成吉思汗繼續問,那道教呢?
郭寶玉說,道教思想起源於黃帝治世思想《黃帝陰符經》。春秋末年,老子李耳依據皇帝思想著《道德經》,正式創立道家學說,被後人尊稱為太上老君。戰國時期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六大派,除了老莊學派外,楊朱學派、黃老學派、彭蒙田駢慎到派、老子學派和宋尹學派都曾興盛一時,形成了“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面。秦國統一中國之前,呂不韋組織人員編撰《呂氏春秋》,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家學說,顯然,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並在統一中國後不久焚書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但秦始皇本人卻一直在尋仙求道。漢朝建立後,由於長期戰亂的破壞,在反思秦統治思想的基礎上,開始選擇道家作為治國思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