賤宗首席弟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20章:巴蜀之地,大魏宮廷,賤宗首席弟子,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個類似聯盟的諸部落結合體,最早由「巴氏」、「樊氏」、「瞫(shen)氏」、「相氏」、「鄭氏」五個大部落組成。
不難猜測,這五個大部落之所以聯合,恐怕多半是因為彼此誰也無法一口氣吞併其餘四方,且外部又有外敵——楚國、蜀國——的威脅,是故為了生存而聯合起來。
後來,又陸陸續續地吸收了一些投奔巴人的小部落,以及一些拆分的附屬部落。
因為缺少一個類似君主的角色,巴國的政權非常混亂,在並非生死存亡時期,五個部落往往各自為戰,甚至於,不乏有落井下石、趁火打劫之舉。
為了使諸部落能真正團結起來,「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五個大部落決定推舉一名大族長。
至於推薦的方式,自然就是透過武力。
最終,巴氏一族取得了勝利,因此,這些包括「樊氏」、「瞫氏」、「相氏」、「鄭氏」在內的部落,後來被中原統稱為「巴人」,而諸部落聯合建立的國家,亦統稱為巴國。
在漫長的歲月中,巴蜀兩國時常和睦、時常爆發戰爭,但最終,終歸是誰也無法奈何對方,於是乎,蜀國的杜姓王,與巴國的大首領巴氏取得了默契,雙方儘可能地避免發生衝突。
這並非是說巴蜀兩國拋棄了仇恨、放下了成見,只不過是因為雙方都沒有把握戰勝對方,因此只能達成和平。
兩國間的戰爭逐漸趨向平息,雙方都有意朝著其他方向擴張。
其中,蜀國主要是向西南擴張,而巴國則是向北方擴張。
相比較此時已經形成類似中原國家那般穩定文化的蜀國,巴國仍處於氏國的初期,而氏國初期的典型現象就是不斷地擴張,吸納、搶掠外族人口補充族人(包括奴隸)的數量。
在向北擴張的途中,巴人碰到了從隴西郡向中原遷移的趙氏一族,雙方展開了戰鬥。
最後,趙氏一族在秦嶺之人的幫助下,戰勝且重創了巴國。
此後,趙氏一族繼續東遷,逐步攻取了三川、鄭國、梁國,建立了魏國,而巴國則因為這場戰爭,實力大受損失。
見此,蜀國立刻就打破了此前「兩國互不侵犯」的默契,立刻派兵攻打巴國。
畢竟對於蜀人而言,巴人是侵奪了他們一半土地的敵人,哪怕不是為了仇恨而是為了後代子孫,他們也得將這些敵人趕出這片土地。
但沒想到的是,縱使是因為與魏秦兩國先人戰爭而損失慘重的巴國,最終仍頑強地守住了「巴郡」。
最終,蜀國只能奪回曾經屬於他們的「漢中」,卻無法奪回巴郡。
為了避免國人無謂的傷亡,蜀國改變的策略,他讓弟弟前往漢中郡,在當地建立了「苴國」,作為蜀國的附屬國,截斷巴國的「北上之路」,試圖對巴國展開兩面夾擊。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趙氏一族的本家、隴西魏氏,它當時向東南方向擴張也很頻繁,當時仍然還強盛的隴西魏氏,讓蜀國頗為警惕,希望苴國能起到一個緩衝的作用。
然而,雖然最初幾代苴國的君主,還牢牢記著他苴國的使命,可時間一長,因為種種原因,苴國不滿足於作為蜀國的附庸國。
在這段期間,巴國拉攏苴國,雙方聯合共同抗拒蜀國。
苴國的君主雖然明面上不打算與蜀國徹底撕破臉皮,但不可否認,苴國確實在暗中幫助巴國,使得原本蜀國強而巴國弱的局面,逐漸趨向平衡。
就這樣過了若干年後,中原逐漸形成了韓、齊、魏、宋、魯、楚、衛等諸國,而在巴蜀之地呢,蜀國就像後來的齊國那般,由於過於安逸而逐漸失去了先祖的血性,國力逐漸由盛轉衰。
按理來說,這本該是巴國趁機傾吞蜀國的好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