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三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節,十三獄(出書版),寧三意,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出生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那一批人,經歷大都很複雜曲折,在那種劇烈動盪的時代,人的身份和處境幾乎是每天都不一樣,按照正常的社會規律,兩個各方面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在三十年後混得可能有好有壞,這都是有原因的,比如一個勤奮上進,或者運氣好一點兒,最後成為一個成功人士?另外一個則泯然眾人,這種差距你稍微一想就能夠接受。
但那個年代的人不同,在無法控制的時勢下,個人的命運會被浪潮打到哪個角落去,完全是聽天由命。
周源覺得嚴毅說的這些很有道理。他看得出來,嚴毅雖然年紀不小了,但身上那種沉穩和雍容的氣質,一定是在某個領域裡長期保持著自信,才能慢慢養成的。但他從那個年代過來,又這樣說,看來他能有現在這種財力,除了個人能力之外,運氣很好應該也是一個因素。
總之,從這個開頭,周源根本猜測不出他年輕的時候到底遭遇了什麼,所以開始好奇起來。
嚴毅的父親是軍人,新中國成立後在四川復員,進了工廠做工人,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因為意外去世了,被授予了烈士稱號。這本來是件不幸的事,但當幾年後開始那場運動時,卻讓嚴毅避免了很多可能出現的麻煩。
講到這裡,嚴毅嘆了一口氣,眼神有些恍惚起來,聲音很輕地說了一句話,不知道是對周源他們說,還是自言自語:“這都是命。”
那場眾所周知的運動開始時,嚴毅是出身良好的紅衛兵,心裡革命激情高漲,一九六六年更是扒著火車大串聯去了北京。回來後他響應了號召,主動報名上山下鄉。因為當時年紀很小,所以沒有出省,不過畢竟從小是在城市裡長大,下鄉的地方非常偏僻,村子裡的生活非常苦,正是長身體的年紀,口糧卻都成問題,日子非常不好過。嚴毅的母親很心疼他,一年多後終於想辦法把他給弄回來了。雖然這些事嚴毅只是寥寥幾句帶過,沒有細說,還是能從平淡的語言裡大致體會這段經歷給年輕的他心靈上帶來的一定衝擊,那是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反差帶來的。
回到城裡沒有多久,他的運氣不錯,遇到了招工。那時候並不像現在自主擇業投簡歷面試就行,所有的企業都是國有。沒人敢自己做生意,那是“資本主義尾巴”,抓到直接打倒。因此能夠有一份穩定的領工資的工作,就會被人羨慕地稱為是“吃公家飯的”。而且當時強調“工農是領導階級”,所以一個普通的工人身份都是很值得炫耀的。
除了工人之外,其次就是一些集體企業,如果是那種可以掌握一些實際權力的崗位,比如廚師、售貨員等,也算是不錯的。上山下鄉回來的知青們很多,大部分只有閒在家裡無所事事,能遇到招工這樣的機會很難得。
之所以說是運氣不錯,是這次招的是工人,而且人數比較多,不管是不是最後能招上,這個訊息還是讓嚴毅很興奮,至少是個出路。他的父親去世得早,固然不會在歷次運動中捱整,另一方面當年的人脈也逐漸凋零,所以對於能招上是不敢抱太多希望的。
招工的報名流程很複雜,首先就是政審。在那個政治敏感度空前緊張的歲月,不管是幹什麼,首先在意的就是身份,這沒什麼好說的。但讓他覺得有些奇怪的是,這次的審查非常嚴格,幾乎達到了參軍的標準,不過身世清白恰好是嚴毅唯一的優勢,所以當錄取通知結果下來的時候,他和母親在家裡可以說是相擁而泣。
不到十八歲的嚴毅收拾好簡單的行裝,按照通知規定的日子,趕早到車站集合,發現和他一樣的年輕人有好幾十個,大家的眉宇間洋溢著一種朝氣,畢竟對於他們來說,這已經是他們目前能想到的最好的前途了。在人群中他還發現了熟人,可聊起來才發現,他們和自己一樣,除了壓抑不住的興奮之外,還有迷茫。
因為他們只知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