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37章 335【揚州不再有十日】,朕,王梓鈞,免費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337章335【揚州不再有十日】
明代的南京城非常大,外城牆把整個紫金山都框進去。觀音門、麒麟門、上坊門……這些都是外城的城門,在後世只留下一個地名。
如果以外城牆而論,南京城內有大片農田和山地。
那麼,該不該保留這些城內耕地,該不該把耕地分給附近的農民。或者說,這些被外城囊括進來的百姓,究竟算城市居民還是農民?
在各地抗洪救災期間,南京的上元知縣和江寧知縣,帶著諸多疑惑前來找到趙瀚。
趙瀚召集都督府官員反覆商討,決定先按農民來算,該分田的依舊分田——事實上已經分出去了。
等到城市人口繼續擴增,必然要逐漸侵佔土地。到時候,再把土地上的人口,遷徙到北方去分田便是,願意留下來的直接轉為市民。
“城內還有一些遊民,缺乏穩定的營生,”趙瀚吩咐說,“貼告示招募一千人做工,願者自來,付給工錢,先把南京皇城的廢墟清理出來。等洪水退去,再招募工匠和雜工,慢慢修復南京皇城。”
兩位知縣,自領命離開。
龐春來問道:“都督打算定都南京?”
“確有此意,讓北京先緩緩吧。”趙瀚嘆息道。
北京人口,也是有上百萬。
在明代中期,周邊植被早就被砍光了。弘治、正德朝之時,居民的生活用柴,全都得依靠西山煤炭,皇帝整天被挖祖墳(皇陵龍脈),也只能睜隻眼閉隻眼。
那邊的生態環境極為脆弱,每年要刮好幾次沙塵暴。
漕運更不用說了,浪費人力物力。
別扯什麼漕糧走海路,朱元璋最初也用海船運兵糧,朱棣也用海船從朝鮮運馬。遭遇幾次海難,整個船隊傾覆,之後再也不提這種事情。
趙瀚自己或許能堅持海運,但誰知子孫後代是什麼玩意兒?被利益相關的大臣一忽悠,估計又要走大運河。
朱棣定都北京,是為了對付蒙古。
隨著槍炮不斷發展,今後可能還會建鐵路,蒙古草原已經不構成太大威脅。那還去北京吃沙塵暴幹嘛?
留兩百年時間,給北京周邊恢復生態,讓那裡的百姓日子過好些。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北京經過戰亂饑荒之後,人口恐怕剩不下多少。趙瀚如果定都北京,又得跟朱棣一樣,強行遷徙富戶和百姓充實北京城。
瞎折騰!
“定都南京也好,”李邦華仔細思索後說,“不過得遠征草原,在河套牢牢紮根。”
除了河套,還有松遼盆地,這兩塊區域都可以種田,在明代就已經屬於半耕半牧狀態。只要掌控這兩個地方,草原和東北都不在話下,只不過在鐵路出現以前,糧食運進去成本較高,至少得苦心經營三十年才能安穩。
趙瀚反覆看著地圖:“洪水攔著不讓過江,咱們出兵江淮,至少得六月份。到那個時候,張獻忠可能已經打下鄖陽。我軍北上江淮,李自成北上山西,張獻忠沒有別的選擇,估計要去西進四川。據聞,四川遍地起義,張獻忠多半很好打進去。”
“八賊還算不錯,這一年來,一直在湖北推行善政,讓他拿下四川也不是件壞事。”李邦華說道。
張獻忠不再跑去染指桐城,首席軍師就不會是汪兆齡,也就沒人忽悠張獻忠在四川濫殺了。
如今,張獻忠自封“定國大將軍”,其軍師排名依次為:廖志芳、徐以顯、潘獨鰲。
特別是廖志芳和徐以顯,一個隨身攜帶《大同集》,一個常年自詡諸葛亮,他們都在勸諫張獻忠施行善政。
於是張獻忠開始搞朱元璋那套,將大量沒有戰鬥力計程車兵,全部扔去搞“軍屯”。又到處招攬流民,在各地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